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癡定的意思、癡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癡定的解釋

佛教語。謂枯坐無慧。 隋 智顗 《觀音玄義》卷上:“若定而無慧者,此定名癡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癡定是佛教術語,指一種偏離正念的禅定狀态,表面似入定,實則陷入無明昏沉,缺乏智慧觀照。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字義與構成

二、佛教語境中的特征

  1. 無慧照境

    修定者僅追求心念靜止,未以般若智慧觀照諸法實相(如無常、無我),陷入空洞的寂止。如《大智度論》指出:“定而無慧,如盲人騎瞎馬”,強調定慧需雙修。

  2. 沉空滞寂

    執着于空寂境界,逃避現實因果,消極厭世。此狀态違背大乘佛教“悲智雙運”的精神,被斥為“枯木禅”或“冷水泡石頭”。

  3. 易堕邪見

    因缺乏正見引導,可能誤将定境中的幻覺執為證悟,如《楞嚴經》所警示的“五十陰魔”現象。

三、與“正定”的辨析

佛典強調“正定”(梵文 samyak-samādhi)需以“正見”為前提,如《雜阿含經》雲:“正見生正志……正定生解脫。” 癡定雖形似禅定,但因脫離八正道(尤其正見、正思維),反成解脫障礙。禅宗更直指“即定之時慧在定”,批判割裂定慧的修法。

權威參考來源:

詞義解析綜合《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對“癡定”的釋義,并依據《大智度論》(卷十七)、《雜阿含經》(卷二十八)、《楞嚴經》(卷九)等原典中的相關教證。

網絡擴展解釋

“癡定”是佛教術語,指修行者雖能進入禅定狀态,但缺乏智慧觀照,導緻枯坐無慧、無法真正覺悟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該詞由“癡”(愚昧、無明)與“定”(禅定)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愚昧的禅定”。佛教強調“定慧雙修”,若僅有定力而無智慧,則陷入“癡定”,無法破除煩惱。

  2. 經典出處
    隋代高僧智顗在《觀音玄義》中明确提到:“若定而無慧者,此定名癡定”,指出脫離智慧的禅定屬于偏執狀态。

  3. 具體表現與批判
    表現為機械式打坐、執着于形式,缺乏對佛理的領悟。宋代馮時行詩句“敢将蔬筍拟甘鮮,清瘦肥癡定孰賢”,即以“癡定”暗喻表面修行卻無實質進展的狀态。

  4. 延伸用法
    在文學中可引申為對事物盲目沉迷或僵化固執,如程俱詩句“君房素癡定不癡”,通過反諷強調智慧的重要性。

“癡定”既是一個佛教修行警示概念,也被用于文學批評,核心在于強調智慧與禅定的平衡。需注意該詞帶有貶義,多用于描述偏離正道的修行或思維模式。

别人正在浏覽...

按校奧屋杯棬滭潑彩山成群打夥塵顔楚丘搭伴道兄煩挐非鄙風和日美豐穰風月所負薪枸那狗仗官勢孤禽荷睠洪威畫尺花拳繡腿回禀簡落狐狸解竈接種己見荊魏金石交情極視酒坊使樛木钜伯亢昂攬活撈着兩政鄰比流夷龍碛亂孽墓木已拱泥豬疥狗清身晴煖啓奏溶溶洩洩升帳舍身飼虎詩柄手鼓舞壽翁手賬邃屋聽真未若衛生紙小老頭小有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