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边马的意思、边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边马的解释

(1).车驾两侧的马。《楚辞·远游》:“僕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 朱熹 集注:“边,旁也;谓两驂也。” 清 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卷二:“军行至 红花埠 遇雨泥泞,边马倒毙一头。”

(2).边地的马。 汉 蔡琰 《悲愤诗》之二:“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鴈归兮声嚶嚶。” 南朝 陈 沉炯 《赋得边马有归心》诗:“穷秋边马肥,向塞甚思归。” 清 黄景仁 《顺昌刘武穆祠》诗:“不教长驱得留镇,边马谁敢窥 淮西 ?”

(3).捻军中的先锋或侦察部队。捻军后期,全部成为骑兵,出军前,先派出数百人的精锐马队,在前侦察,一旦发现敌人大队,立即向主力部队报告,如遇小股敌人,即加以歼灭。 清 王定安 《求阙斋弟子记·剿捻上》:“贼忽分股,一窜 阜阳 三河尖 ,一窜 新蔡 、 汝阳 ,边马至 西华 、 邓城 等处。” 凌力 《星星草》第二一章:“这功夫, 罗立海 来了。他禀告了边马打探的最新军情。”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边马”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1. 车驾两侧的马
    源自古代马车结构,指位于车辕外侧的“骖马”(即边马)。例如《楚辞·远游》中“边马顾而不行”,朱熹注解为“边,旁也;谓两骖也”。清代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也记载了“边马倒毙一头”的情景,印证了这一用法。

  2. 边地的马
    代指边疆地区的马匹,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烘托边塞氛围。如汉代蔡琰《悲愤诗》中的“胡笳动兮边马鸣”,南朝陈沈炯《赋得边马有归心》中的“穷秋边马肥”,均以边马象征边疆的军事与自然景象。

  3. 捻军的先锋或侦察部队
    属历史军事术语,特指清代捻军(农民起义军)中的精锐骑兵部队。他们负责侦察敌情,遇小股敌人则歼灭,遇大队则通报主力。这一用法在《汉典》及《竹叶亭杂记》中均有明确记载。


提示:若需了解更详细的文献出处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楚辞》、蔡琰诗作或清代军事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边马》一词的意思是指在边境地区供军队巡逻、传递信报等用途的马匹。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辶”(辵),表示行走;右边是“马”,表示马匹。共有11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边防制度,常用于边境地区驻扎的军队。在繁体字中也保留着边马这个词,没有变化。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相差不大,只是有些笔画的书写方式有所变化。例如,“马”字在古代的写法中,马身的间隔较大,腿部细节也比较简化。一个常见的例句是:“骑兵部队依靠边马进行战斗与打击。”在组词方面,可以组词“边马兵”来指代依靠边马进行边防巡逻的军人。与“边马”相近义的词汇有“边防马”、“边境马”,反义词则没有固定的对应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灞滻百宿拔赵帜奔迫别自参言痴突出分寸田尺宅电弧焊接冻凌顿顇鹗跱反间之计发蛰福寿无疆腐窳告匿格候关移贵骄鸿爽泓渟活欢假门假氏江梅江西诗派谫僿矫形接地竭尽全力击鞠枯槐聚蚁溃陷李下露卯旻序亩制披索破头烂额倾怀轻威邛崃柔指潸慨杀声身分不明伸懒腰神霄绛阙水渌渌私廉私蓄司箴同寅协恭凸边屯乱妄男子问头五龙车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