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燋燭的意思、燋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燋燭的解釋

火炬。《詩·大雅·桑柔》“具禍以燼” 唐 孔穎達 疏:“燼,是燋燭既然之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燋燭”為古代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燋:古同“焦”,《說文解字》釋為“火所傷也”,本指物體經火燒而枯黑,引申為幹燥、枯竭之義(《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燭:原指火炬,《禮記·曲禮》鄭玄注“燭,炬也”,後指蠟燭,象征光明或時間流逝,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二、文獻釋義 “燋燭”在古籍中多指即将燃盡的蠟燭,承載兩層意象:

  1. 物質形态:形容燭體焦黑殘損的狀态,如《太平禦覽》卷八七〇引《三輔決錄》“燋燭無膏,當曉而滅”。
  2. 象征意義:隱喻生命、時光的消逝,見《全唐詩》卷四二五白居易詩注“燋燭夜短,苦晝長之難遣”。

三、權威參考 該詞釋義綜合引自《漢語大詞典》(第7冊,第153頁)及《中國古代名物大典》(濟南出版社,1993年,器物篇)。

網絡擴展解釋

“燋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燋燭”讀作jiāo zhú,意為火炬。其核心意義與火把、燃燒的照明工具有關。


二、字義拆解

    • 讀音為jiāo,指引火用的柴,或同“焦”(如物體燒焦後的狀态)。
    • 讀音為zhú,本義為火炬,後也指蠟燭,引申為“照亮”。

三、古籍引用

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注釋《詩經·大雅·桑柔》“具禍以燼”時提到:

“燼,是燋燭既然之餘。”
意為:燃燒後的灰燼是火炬(燋燭)燃盡的殘留物。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燋燭”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對古漢語的研究中。其含義更接近“火把”,而非現代蠟燭。


建議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若需嚴謹考據,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或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搬配暴白葆禱背肐拉子便宴筆歌墨舞伯鸾之竈簸騰層層深入廁所絺繪章句戳點铎辰妒意蒽醌染料繁詞風燭紛綸撫世怪底冠弁好兵撶楫甲胄景重幾起幾落救寒莫如重裘駿材亢頸寇攘嬾鈍懶媠六蔽盧米螺蚄茅塞密須髬耏平火品柱被繡之犧錢币傾訴飒戾施易首憲蒜氣套曲天珍停滞踢踢碰碰通屋溫汾無箇無慝瑕疵铦達祥覽閑肆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