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炬。《詩·大雅·桑柔》“具禍以燼” 唐 孔穎達 疏:“燼,是燋燭既然之餘。”
“燋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燋燭”讀作jiāo zhú,意為火炬。其核心意義與火把、燃燒的照明工具有關。
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注釋《詩經·大雅·桑柔》“具禍以燼”時提到:
“燼,是燋燭既然之餘。”
意為:燃燒後的灰燼是火炬(燋燭)燃盡的殘留物。
現代漢語中,“燋燭”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對古漢語的研究中。其含義更接近“火把”,而非現代蠟燭。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若需嚴謹考據,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或權威文獻。
燋燭(jiǎo zhú)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燃燒的蠟燭”。燋燭由“炒(chǎo)”和“蠟(là)”兩個部分組成。
燋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炒,火部,四畫。
燭的拆分部首和筆畫:虍,黃部,十二畫。燭的古時字形是“蜀”。
燋燭來源: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燋燭源自于古代用來照明的蠟燭。蠟燭是一種以蠟為主要燃料的照明工具,燋燭這個詞形容了蠟燭燃燒時的火焰和煙霧。
燋燭的繁體字是“焦燭”。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文字的變遷,燋燭可以寫作“烄燭”,“炤燭”等不同形式。
例句:“夜幕降臨,他點燃了一支燋燭,房間裡的光線頓時變得柔和而溫暖。”
組詞:燋火、燋煙、燋燭台。
近義詞:蠟燭、燭光。
反義詞:黑暗、無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