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茅塞,謂為茅草所堵塞。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睨溫泉之峽,當在其南,中亦有峽南下,第茅塞無徑,遂隨道西北上。”後人用《孟子》語意以比喻思路閉塞,或愚昧無知;且多作為自謙之詞。 宋 王明清 《揮麈馀話》卷二:“ 仲信 寓 越 之 蕭寺 ……時一相過,未嘗不劇談終日,有補于茅塞為多。”《三國演義》第三八回:“ 玄德 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 備 如撥雲霧而覩青天。’” 清 李漁 《蜃中樓·述異》:“吾兄真解人也,小弟胸中茅塞,不覺頓開。”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隻不過短短十多分鐘的談話,可是好像使 道靜 頓開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
“茅塞”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茅塞”最早出自《孟子·盡心下》,原指山間小路因長期無人行走而被茅草堵塞(如“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這裡的“茅”指茅草,“塞”意為堵塞,本義是對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
“茅塞”從具象的草木堵塞發展為抽象的心理狀态描述,體現了漢語中自然意象與人類思維的巧妙關聯。其核心意義始終圍繞“堵塞”與“疏通”的對比,常見于文學表達與日常謙辭。
茅塞,是一個由五筆字型輸入法所産生的詞語,它的意思是迷茫、困惑不解的意思。
茅:由草字頭和矛字旁組成,共5畫。
塞:由土字頭和己字旁組成,共11畫。
茅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闵公五年》:“闵公既不豫,茅塞頓開。”在這裡,茅塞的意思是解開了心中的困惑,豁然開朗。
茅塞的繁體字是茅塞頓開。
古時候,茅塞的寫法有時是用“茅色豆開”的方式來表達。
她長久以來一直對未來感到茫然無措,但是當她看到那個工作機會時,茅塞頓時開了。
茅塞困惑、茅塞頓開、茅塞心頭、茅塞終開
迷茫、困惑、不解、困窘
明了、清晰、确定、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