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懶愚鈍。 宋 蘇洵 《上張侍郎第一書》:“ 洵 今年幾五十,以嬾鈍廢於世,誓将絶進取之意。”
“嬾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字義及文獻記載綜合解釋:
拆分釋義
整體含義
組合後表示“疏懶愚鈍”,既包含行為上的懶散,也包含智力或反應上的遲鈍。
該詞見于宋代蘇洵《上張侍郎第一書》:“洵今年幾五十,以嬾鈍廢於世,誓将絶進取之意。”
此處蘇洵以“嬾鈍”自謙,表達因疏懶愚鈍而放棄功名追求的感慨,體現了古代文人的自省與謙遜表達習慣。
與“鈍”相關的成語如“厲世摩鈍”(激勵世人,使愚鈍者奮發)、“遲眉鈍眼”(形容反應遲鈍),均從不同角度延伸了“鈍”的内涵()。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懶惰遲鈍”等表述。若需引用古籍或進行文學創作,可選用“嬾鈍”以增強文言語感。
《嬾鈍》(lǎn dùn)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形容一個人行動遲緩、反應遲鈍、缺乏活力和精力。它通常用來指代一個人的思維和身體動作遲鈍、懶散的狀态。
嬾(lǎn):女人(女)+懶(替)+好(子)
鈍(dùn):金(钅)+屯(屮)
《嬾鈍》是一個古老的漢語詞彙,起源于中國古代。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如《莊子》、《孟子》等。同時,它也被廣泛使用于現代漢語中,用來形容一個人行動遲緩、反應遲鈍、精力不足。
懶鈍(lǎn dùn)是《嬾鈍》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嬾鈍》這個詞的意義和拼音發音保持一緻。
1. 他一整天都在床上躺着,動也不動,真是嬾鈍得連話都懶得說。
2. 這個學生走路慢吞吞的,做事也嬾鈍得讓人無法忍受。
嬾态(lǎn tài):形容一個人行動慢悠悠、缺乏幹勁的姿态。
懶散、遲緩、不活潑、呆滞。
機靈、敏捷、活躍、精力充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