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嬾鈍的意思、嬾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嬾鈍的解釋

疏懶愚鈍。 宋 蘇洵 《上張侍郎第一書》:“ 洵 今年幾五十,以嬾鈍廢於世,誓将絶進取之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語詞典釋義:嬾鈍

嬾鈍(讀音:lǎn dùn)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嬾”和“鈍”二字組成,主要形容人的性情怠惰、反應遲鈍或才智愚笨的狀态。以下從字形、字義及用法角度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嬾(lǎn)

    • 本義:同“懶”,表示懈怠、不勤快。《說文解字》釋為“懈也,怠也”。
    • 字形演變:從“女”從“賴”,古時認為女性易生懈怠,後引申為普遍性的懶惰。
    • 例證:

      《莊子·漁父》:“嬾者常安。”形容怠惰者安于現狀。

  2. 鈍(dùn)

    • 本義:指刀劍不鋒利,引申為愚笨、遲鈍。《說文解字》:“鈍,錭也。”
    • 引申義:
      • 思維遲鈍:如“愚鈍”;
      • 行動遲緩:如“遲鈍”。

二、複合詞“嬾鈍”的釋義

“嬾鈍”為同義複合詞,強調性情怠惰與反應愚笨的雙重特質,常見于古籍中對人物性格的批判性描述:


三、用法與語境

  1. 文學批評:

    古代文論中用以貶斥缺乏才思或創作怠惰之人。如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評某些詩人“筆力嬾鈍,意趣索然”。

  2. 道德訓誡:

    儒家典籍強調“勤勉戒惰”,如《朱子語類》雲:“嬾鈍之病,最妨進德修業。”


四、現代漢語中的演變

現代漢語中,“嬾鈍”一詞已罕用,其義由“懶惰”“愚鈍”等替代。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方言中仍有留存,如閩南語保留“嬾”(luānn)表怠惰義。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2013.
  3.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DB/OL]. 台灣學術網絡版.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網頁鍊接,資料來源标注權威出版物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嬾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字義及文獻記載綜合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拆分釋義

    • 嬾:通“懶”,指懶惰、懈怠。
    • 鈍:指遲鈍、愚笨,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不利也”,後引申為思維或行動遲緩()。
  2. 整體含義
    組合後表示“疏懶愚鈍”,既包含行為上的懶散,也包含智力或反應上的遲鈍。


二、文學出處

該詞見于宋代蘇洵《上張侍郎第一書》:“洵今年幾五十,以嬾鈍廢於世,誓将絶進取之意。”
此處蘇洵以“嬾鈍”自謙,表達因疏懶愚鈍而放棄功名追求的感慨,體現了古代文人的自省與謙遜表達習慣。


三、相關詞彙補充

與“鈍”相關的成語如“厲世摩鈍”(激勵世人,使愚鈍者奮發)、“遲眉鈍眼”(形容反應遲鈍),均從不同角度延伸了“鈍”的内涵()。


使用建議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懶惰遲鈍”等表述。若需引用古籍或進行文學創作,可選用“嬾鈍”以增強文言語感。

别人正在浏覽...

白視寶地敝廬博備殘刖暢行無礙昌化成造餈筒刺文從惡是崩蹙頞點除雕蔚斷科恩田輀旐方纔範金合土宮牆蚼蛆光覆澔旰鴻樸吼號嘩笑降使籍記靳道驚魇筋液開喪嬾拙撂開手鄰域龍翔鳳舞沒匿明規明忒民輸魔頭凄淡棋力七死八活秋宴如令禅化射鞴神經中樞師心思莼鲈俟分瑣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田頭蹄踏未形之患委衣無所適從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