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肄的意思、教肄的詳細解釋
教肄的解釋
教學;教授。《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既而方廣東被,教肄南移。” 呂延濟 注:“教肄,謂教人習法也。肄,習也。”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夫及良令之時,而順其慕學發憤之俗,作為宮室教肄之所,以圖書器用之需,莫不皆有,以養其良材之士。”《元典章新集·禮部·學校》:“許令路府於贍學錢糧内置備、選擇習古樂師,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
詞語分解
- 教的解釋 教 à 指導,訓誨:教習。教頭。教正。教師。教導。管教。請教。教學相長。因材施教。 使,令:風能教船走。 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 姓。 學 教 ā 傳授:教課。你教給我做。 學 筆畫
- 肄的解釋 肄 ì 學習,練習:肄業。肄習。 筆畫數:; 部首:聿;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教肄”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典用法兩方面進行解析:
一、字義解析
- “教”:本義為教導、訓誨。《說文解字》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指傳授知識或技能的行為。
- “肄”:本義為學習、練習。《說文解字》注:“肄,習也”,強調反複實踐以熟練掌握。引申為研習、演練。
二、詞彙本義
“教肄”為并列結構,核心含義指“教導與學習練習” 相結合的過程,即:
古典文獻中多指系統化的教學與訓練活動,尤重技能傳授後的反複操練,如《禮記·曲禮》中“宦學事師”即含教肄之意。
三、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漢代典籍:
- 《周禮·春官》載:“大胥掌學士之版……以教肄舞器”,指樂舞教學中教導與演練的結合(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注疏》)。
- 清代學者孫诒讓《周禮正義》釋:“教肄,謂教習其事”,強調實踐性訓練(參考:中華書局《周禮正義》卷二十二)。
四、現代關聯
雖非現代常用詞,但其内涵仍體現于“教學相長”“知行合一” 等教育理念中。當代職業教育中的“實訓教學”、傳統技藝的“師徒傳習”模式,均可視為“教肄”精神的延續。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教肄”詞條釋義:教授與學習;訓練。)
- 許慎. 說文解字(附檢字)[M]. 中華書局, 2013.
(“教”“肄”單字訓诂)
- 孫诒讓. 周禮正義[M]. 中華書局, 1987.
(經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教肄”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解釋
- 拼音:jiào yì(部分網頁注音差異為jiāo yì,但多數以jiào yì為準)。
- 構成:由“教”(教導、教育)和“肄”(學習、修習)組合而成。
- 核心含義:指教學或教授的過程,強調教與學的雙向互動。
詳細釋義
-
古典用法:
- 最早見于《文選·頭陀寺碑文》中的“教肄南移”,指将教學傳統傳播至南方。
- 宋代曾鞏《宜黃縣縣學記》中描述學校建設時提到“教肄之所”,即教授知識的場所。
-
延伸含義:
- 不僅指教學活動,還包含制度化的教育體系,如元代文獻提到的官方設師“教肄生徒”。
- 現代可理解為通過教導與學習提升個人修養和知識。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描述古代教育體系或教學實踐。
- 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教學”“教育”等替代。
關聯字詞
- 肄業:指學習過程,現代多用于未完成學業的情況(如“大學肄業”)。
- 教習:古代對教師或教學活動的稱呼,與“教肄”部分語義重疊。
“教肄”是融合教導與學習的古典詞彙,常見于曆史文本,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涵蓋的教育制度及實踐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暗哨不想道不在趁職嗤嫌錯認水簇拍達到打醮誕肆倒蛋镫台地級市冬灰東圊發毛輔衛服斬剛叉功勞鈎詩鈎觀風使龜六藏谷神星臌脹海鳌鴻襟紅茵花林粉陣虎柝戢戢精竅朘削窭民勞動合同驢子買憂孟藝沒亂謀無遺谞藕斷絲長搴擥愆瑕契機棨戟遙臨輕末耆童擾聒喪聲歪氣射箭神仙中人神谕水栗太皥天扉退堂脫似為意缊緒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