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肄的意思、教肄的详细解释
教肄的解释
教学;教授。《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既而方广东被,教肄南移。” 吕延济 注:“教肄,谓教人习法也。肄,习也。”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图书器用之需,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元典章新集·礼部·学校》:“许令路府於赡学钱粮内置备、选择习古乐师,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
词语分解
- 教的解释 教 à 指导,训诲:教习。教头。教正。教师。教导。管教。请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使,令:风能教船走。 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 姓。 学 教 ā 传授:教课。你教给我做。 学 笔画
- 肄的解释 肄 ì 学习,练习:肄业。肄习。 笔画数:; 部首: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教肄”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古典用法两方面进行解析:
一、字义解析
- “教”:本义为教导、训诲。《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指传授知识或技能的行为。
- “肄”:本义为学习、练习。《说文解字》注:“肄,习也”,强调反复实践以熟练掌握。引申为研习、演练。
二、词汇本义
“教肄”为并列结构,核心含义指“教导与学习练习” 相结合的过程,即:
古典文献中多指系统化的教学与训练活动,尤重技能传授后的反复操练,如《礼记·曲礼》中“宦学事师”即含教肄之意。
三、历史用例
该词多见于先秦至汉代典籍:
- 《周礼·春官》载:“大胥掌学士之版……以教肄舞器”,指乐舞教学中教导与演练的结合(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周礼注疏》)。
- 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释:“教肄,谓教习其事”,强调实践性训练(参考:中华书局《周礼正义》卷二十二)。
四、现代关联
虽非现代常用词,但其内涵仍体现于“教学相长”“知行合一” 等教育理念中。当代职业教育中的“实训教学”、传统技艺的“师徒传习”模式,均可视为“教肄”精神的延续。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教肄”词条释义:教授与学习;训练。)
- 许慎. 说文解字(附检字)[M]. 中华书局, 2013.
(“教”“肄”单字训诂)
- 孙诒让. 周礼正义[M]. 中华书局, 1987.
(经学文献中的具体用例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教肄”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解释
- 拼音:jiào yì(部分网页注音差异为jiāo yì,但多数以jiào yì为准)。
- 构成:由“教”(教导、教育)和“肄”(学习、修习)组合而成。
- 核心含义:指教学或教授的过程,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详细释义
-
古典用法:
- 最早见于《文选·头陀寺碑文》中的“教肄南移”,指将教学传统传播至南方。
- 宋代曾巩《宜黄县县学记》中描述学校建设时提到“教肄之所”,即教授知识的场所。
-
延伸含义:
- 不仅指教学活动,还包含制度化的教育体系,如元代文献提到的官方设师“教肄生徒”。
- 现代可理解为通过教导与学习提升个人修养和知识。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描述古代教育体系或教学实践。
- 现代语境下较少使用,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教学”“教育”等替代。
关联字词
- 肄业:指学习过程,现代多用于未完成学业的情况(如“大学肄业”)。
- 教习:古代对教师或教学活动的称呼,与“教肄”部分语义重叠。
“教肄”是融合教导与学习的古典词汇,常见于历史文本,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涵盖的教育制度及实践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矮纸巴尔扎克拜节卑约边户瘪瘦閟幽不违农时常奴成家刺舩黨組帝娥二面斧库覆卵斧凿痕概可疙瘩汤根捕宫垣珪瑁寒泉之思汉仪濠沟豪鹰鬟玉简质节凑阶篁紧抱开善开田冷澁凌空令仆六神啰巷拽街猛醒泥融觉袍笏登场炮台寝戈轻脱弃智遗身日益月滋三更枣深图远筭寿宴双重性水陆税则死生交私书玩话万年青纨扇午安霞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