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 唐 初遣官巡視天下,觀風察俗,謂之“觀風使”。亦稱“ 採訪使 ”。《新唐書·百官志四下》“觀察處置使”原注:“ 貞觀 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諸州,水旱則遣使,有巡察、安撫、存撫之名……﹝ 開元 ﹞二十年曰採訪處置使,分十五道, 天寶 末,又兼黜陟使, 乾元 元年,改曰觀察處置使。”《說郛》卷十引 前蜀 馮鑒 《續事始》:“觀風使: 肅宗 至德 元年,改採訪使為觀風處置使。”《清史稿·世宗紀》:“﹝ 雍正 四年﹞冬十月甲子,設 浙江 觀風整俗使。”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五》。
(2).指 清 代的學政使。 嚴複 《救亡決論》:“迨夫觀風使至,羣然挾兔冊,裹餅餌,逐隊唱名,俯首就案,不違功令,皆足求售,謬種流傳,羌無一是。”
“觀風使”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官職名稱
唐代監察職能
唐初設立觀風使(亦稱巡察使、采訪使),主要職責為巡視地方、考察民情吏治。貞觀年間曾派遣13名大使巡省各州,開元年間改稱采訪處置使,負責監察地方官員并上報民生狀況。
清代學政職能
清代學政使(主管地方教育科舉的官員)也被稱為觀風使。嚴複在《救亡決論》中曾批判科舉制度,提及觀風使監督考試時考生機械應試的現象。
二、成語比喻義
該詞衍生出“地位低下、缺乏實權,僅能傳達或執行命令”的貶義用法,常用于形容傀儡角色。例如:“他雖挂名經理,實為觀風使,決策皆由總部掌控。”
補充說明
清代雍正時期還設有“觀風整俗使”,職能類似唐代觀風使,側重整頓社會風氣。唐代該官職的演變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及《文獻通考》等史料。
觀風使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觀察風向,預測天氣變化的人,也指專門負責觀察自然氣象變化的官員。
觀風使的部首是見(jiàn),觀風使總共有12個筆畫。
觀風使最早出現在《淮南子·主術》一書中,是戰國晚期淮南王劉安創造的新詞。
觀風使
古代的觀風使字形不同于現代字形,但讀音相同。現代漢字中的觀風使是基于古代字形演變而來的。
1. 他是國家氣象局的觀風使,負責監測氣象變化。
2. 據觀風使的預測,明天将有大風來襲。
觀風使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成語。
觀風使的近義詞包括觀象者、氣象員、天氣預報員。
觀風使的反義詞沒有固定的對應詞彙,可以根據具體語境選擇合適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