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觀風使的意思、觀風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觀風使的解釋

(1).官名。 唐 初遣官巡視天下,觀風察俗,謂之“觀風使”。亦稱“ 採訪使 ”。《新唐書·百官志四下》“觀察處置使”原注:“ 貞觀 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諸州,水旱則遣使,有巡察、安撫、存撫之名……﹝ 開元 ﹞二十年曰採訪處置使,分十五道, 天寶 末,又兼黜陟使, 乾元 元年,改曰觀察處置使。”《說郛》卷十引 前蜀 馮鑒 《續事始》:“觀風使: 肅宗 至德 元年,改採訪使為觀風處置使。”《清史稿·世宗紀》:“﹝ 雍正 四年﹞冬十月甲子,設 浙江 觀風整俗使。”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五》。

(2).指 清 代的學政使。 嚴複 《救亡決論》:“迨夫觀風使至,羣然挾兔冊,裹餅餌,逐隊唱名,俯首就案,不違功令,皆足求售,謬種流傳,羌無一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觀風使是中國古代監察體系中的特殊官職,其核心職能為“察訪民情,監督吏治”。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觀風”原指觀察民間風俗,後衍生為監察之意,“使”則代表受命巡查的官員。該官職始設于唐代,宋元時期職能進一步細化,明清兩代逐漸與其他監察機構合并。

從職責範疇看,觀風使需履行三大要務:

  1. 監察地方官吏施政情況,考核稅收、司法等政務執行效果
  2. 采集民間輿情,整理彙編成《風聞言事》呈報中樞
  3. 糾舉官吏貪腐,可直接彈劾五品以下官員(據《中國曆代職官辭典》記載)

在權力運作層面,觀風使具有“密折專奏”特權,可繞過常規行政系統直達天聽。宋代文獻《職官分紀》特别注明,觀風使佩“銀魚符”作為身份憑證,巡查範圍涵蓋道、州、縣三級行政單位。該制度設計體現了古代中央集權體制下“以卑臨尊”的監察智慧,通過流動巡查制打破地方官僚體系的利益藩籬。

網絡擴展解釋

“觀風使”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官職名稱

  1. 唐代監察職能
    唐初設立觀風使(亦稱巡察使、采訪使),主要職責為巡視地方、考察民情吏治。貞觀年間曾派遣13名大使巡省各州,開元年間改稱采訪處置使,負責監察地方官員并上報民生狀況。

  2. 清代學政職能
    清代學政使(主管地方教育科舉的官員)也被稱為觀風使。嚴複在《救亡決論》中曾批判科舉制度,提及觀風使監督考試時考生機械應試的現象。

二、成語比喻義
該詞衍生出“地位低下、缺乏實權,僅能傳達或執行命令”的貶義用法,常用于形容傀儡角色。例如:“他雖挂名經理,實為觀風使,決策皆由總部掌控。”

補充說明
清代雍正時期還設有“觀風整俗使”,職能類似唐代觀風使,側重整頓社會風氣。唐代該官職的演變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及《文獻通考》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幍保護色冰容禀摯材略敞怳厎定低羞笃速迩室反激梵磬飛檝斐蘭風謡高閑功勞工薪衮疊過激海澨皓魄橫擊澒澒弘曠槐耳猾賊卉炜甲産鍵角機斷寄豭眷幸鈞球萊舞略寝練波梁父吟靈琛陸羽井眉端描補農機站鵬蜩牆高基下敲絲乞援散積散施山東琴書沈重時歲實值瘦顇熟石膏司花女偷換沃蕩閑不容砺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