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燈台。燈盞底座。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初六》:“琉璃廚十數,映列古銅器刀匕權衡鐙臺之屬,紺碧盎然。”
镫台,漢語詞彙,指古代燈具中用于承托燈盞或放置燈芯的底座部分,常為金屬或陶瓷材質制成。以下從詞典釋義與器物功能角度詳解:
“镫”的本義
原指馬鞍兩側供騎者踏腳的金屬部件(馬镫),後引申指形似馬镫的懸挂器具。在燈具中,“镫”特指燈盞的承托支架或底座,因其早期多為金屬鑄造,形制穩固如馬镫,故得名。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台”的引申義
取“基座、托舉平台”之意,強調其承載功能。如《說文解字》釋“台”為“觀,四方而高者”,後泛指底座。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複合詞釋義
“镫台”即古代燈具的底座構件,常見于豆形燈、盤燈等器型。例如漢代青銅雁魚燈的镫台為雁身造型,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
來源:《中國青銅器綜論》,朱鳳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綜合來源:《中國陶瓷史》,中國矽酸鹽學會編,文物出版社,1982年;《景德鎮陶錄校注》,傅振倫注,中華書局,2012年。
現代漢語中,“镫台”一詞已罕用于日常,多見于考古學、文物研究領域,專指古代燈具的底座部分。需注意與“燈台”(整體燈具)區分,後者涵蓋燈柱、燈盤等完整結構。
來源:《考古學名詞》,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镫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代器物研究或訓诂學資料。
挨門寶劍薄軀背帶裙彬蔚采召殘氓察觀吃一塹刀片典制刁聲浪氣動腦筋敦愛防務反袂伏特加篙眼耕當問奴宮車晩出圭頓鼓金函首鴻涬煎烹見習期簡帙叫叫脊背汲古閣擊踘景勝旌招金華将軍局尺軍樂團空悲控訴論核明惑南诏拗曲作直跑交通泡妞錢帖輕鬓麴酒入值觞奠生旦淨丑受塵絲絲密密襚斂投缳推搡妄聽溫淳險盭息機夕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