镫台的意思、镫台的詳細解釋
镫台的解釋
燈台。燈盞底座。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初六》:“琉璃廚十數,映列古銅器刀匕權衡鐙臺之屬,紺碧盎然。”
詞語分解
- 镫的解釋 镫 (鐙) è 挂在馬鞍兩旁的鐵制腳踏:馬镫。镫骨(聽骨之一,形狀像馬镫)。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台的解釋 台 (①台⑤臺,⑥檯⑦颱) á 高平的建築物:亭台樓閣。 像台的東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燈台。 敬辭,用于稱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台鑒。台甫。 量詞:一台戲。 台灣省的簡稱:台胞。台币。 桌
網絡擴展解釋
“镫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讀音與結構
- 拼音:dèng tái(“镫”讀第四聲,“台”讀第二聲)。
- 字形結構:左右結構(镫)+ 上下結構(台)。
2.本義與用法
- 基本含義:指“燈台”,即古代燈具的底座或支撐結構,用于放置燈盞。
- 詞義辨析:
- “镫”在此處與“燈”通假,而非指馬镫(馬镫的“镫”讀dèng,但含義不同)。
- “台”指高平的底座或器物支撐部分,如“燈台”“窗台”。
3.曆史引證
- 清代薛福成在《出使四國日記》中曾提到“鐙臺”一詞,描述古銅器中的燈具部件,印證其作為古代器物的常見名稱。
4.現代使用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镫台”,多被“燈台”替代,屬于古語或特定文獻中的用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代器物研究或訓诂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镫台(dèng tái)是指用于騎乘馬匹時放在馬腹下的支架。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個詞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部首:金字旁(金字底)
筆畫:镫台共有10畫
來源:《镫台》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的記載中。它的本義是指安放在坐騎腹下供人騎乘用的器具。
繁體:镫臺
古時候漢字寫法:镫的古字形為“靫”,其上為“革”字旁,下為“步”字旁,形象地描繪了革靴踩在地面上的樣子。
例句:他小心翼翼地将镫台放在馬腹下。
組詞:镫繩、镫環、镫革
近義詞:馬镫、馬蹬
反義詞:鞍具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