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服斬的意思、服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服斬的解釋

服喪中最重的一種。子、未嫁女為父母,媳為公婆,承重孫為祖父母,妻為夫所穿着的,以粗麻布制成,左右、下邊不縫的斬衰服。 唐 王績 《重答杜使君書》:“至於庶子,已不承尊,雖有長子,無預祖禰,不為服斬,義亦可知。” 元 柳貫 《聞範德機以母喪哀毀而卒》詩:“服斬誰非子,摧形不有身。使能穿壙入,果勝闕泉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服斬"是古代喪服制度中的最高等級,指穿戴"斬衰(cuī)"這一最粗劣的麻布喪服。該制度源自周代"五服"禮制,具體釋義如下:

一、形制特征 斬衰以極粗的生麻布制成,麻布邊幅刻意不縫緝,保留毛邊,象征喪親者無心修飾的哀恸。這種粗粝的材質需貼身穿着三年,體現"居喪盡哀"的禮制要求(《漢語大詞典》第6卷,商務印書館)。

二、適用對象 依照《儀禮·喪服》記載,服斬者須為以下親屬:子為父,未嫁女為父,妻為夫,承重孫為祖父。明代《孝慈錄》補充規定,庶子為生母、子為繼母也需服斬,反映禮制隨時代演變(漢典網"五服制度"條目)。

三、禮儀内涵 斬衰服承載着三重倫理意義:①通過粗服自懲表達哀毀骨立之情;②外顯的服飾規範維系宗法等級;③三年服期對應嬰兒受哺時長,象征"反哺報恩"的孝道倫理(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禮記·三年問》強調"斬衰唯而不對"的守喪準則,規定服斬者須保持緘默以示哀敬。

網絡擴展解釋

“服斬”是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中最重的喪服形式,屬于“斬衰”(cuī)之禮,以下是詳細解釋:

  1. 適用對象
    服斬者需為直系親屬或特定尊長服喪,具體包括:

    • 子女:兒子及未出嫁的女兒為父母服喪;
    • 兒媳:為公婆服喪;
    • 承重孫:嫡長孫為祖父母(需代父盡孝);
    • 妻子:為丈夫服喪。
  2. 服飾特點

    • 材質:以粗麻布制成,質地極粗糙,象征哀痛至極;
    • 形制:衣邊不縫,刻意保留裁剪後的毛邊,稱為“斬”(即斬斷不緝),體現喪禮的質樸與哀戚。
  3. 禮儀地位
    服斬屬于“五服”中最重的等級“斬衰”,服喪期通常為三年(實為25個月),體現對至親的極緻哀悼。

  4. 曆史文獻例證

    • 唐代王績《重答杜使君書》提到庶子不承尊,故無需服斬,說明服斬與宗法繼承相關;
    • 元代柳貫詩中“服斬誰非子”進一步印證其適用性。
  5. 文化意義
    服斬制度反映了古代以孝為核心的倫理觀,通過服飾等級強化血緣親疏與社會等級,是儒家禮制的重要實踐。

“服斬”通過服飾形制與穿着對象,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喪禮的等級規範與倫理内涵,是研究傳統禮制與宗法社會關系的關鍵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報春鳥杯中楚弦從父打鷄窩丹窦得歲調心凍醪非甚鳳舍分剓奮藻府戶附婁各級官橐合緒會送會須豁達大度澗煙景觀金箍棒金葉書糾合之衆糾缭菊部頭郡望抗木軖車兩肋插刀龍亢銮鈴廬山精呂伊馬蜩盟兄弟潘陸烹餁前七子晴昊請面青滂罄竹難書燃頂三遶鵲殇殀申文噬不見齒收績塑身縧線騰化塗迳惋失危幾汙庳享勞小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