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錯。 前蜀 杜光庭 《馬尚書本命醮詞》:“其有往世愆瑕,無窮寃對,鹹承懺滌,并使和平。” 前蜀 杜光庭 《先鋒王承燧為祖母九曜醮詞》:“於成生孕育之間,寧無兇吉;在應護居栖之内,必有愆瑕。”
愊(qiān xiá)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愆”和“瑕”二字組成,均含有“過失”“缺點”之義。其核心含義指過錯、缺陷或罪咎,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德行有虧的批評或自省。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愆 (qiān)
《說文解字》釋為“過也”,指過失、罪過。如《詩經·大雅·假樂》“不愆不忘”,鄭玄箋:“愆,過也。”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延伸:引申為違背、失誤,如“愆期”(延誤期限)。
瑕 (xiá)
《說文解字》釋為“玉小赤也”,本義指玉上的斑點,後比喻缺點、污點。如《左傳·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孔穎達疏:“瑕,玉之病也。”
來源:《說文解字》
“愆瑕”屬同義複合詞,強調道德或行為上的過失,常見于古代政論、史書與書信用語:
核心義:罪過;瑕疵。
例:唐·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敢辭親恥污,唯恐長疵愆”中“疵愆”與“愆瑕”義近。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語境應用:
多用于批評政治失誤或個人德行缺失,如《後漢書·五行志》載“政有愆瑕”,指施政有過錯;亦見于書信自謙,如“仆有何愆瑕,足下遽相诘問?”(《曆代尺牍大全》)。
《三國志·吳書·張溫傳》:
“(孫權)謂溫曰:‘卿有何愆瑕?’”
釋義:孫權質問張溫有何過失。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三國志》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五》(李峤文):
“思革愆瑕,以答休祐。”
釋義:反思改正過錯,以報答上天福佑。
來源:《全唐文》(清·董诰編)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愆瑕”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qiān xiá,意為過錯、缺點或瑕疵。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前蜀杜光庭的文獻: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查字典()或漢典()的完整釋義。
隘路白洋巴人下裡炳如觀火不穩蔡邕滄海橫流超影稱計叱罵吃死人不吐骨頭醇美廚人叢惡爨僰丹扉遞次對抗性矛盾分道逢遌高遏行雲怪愕國防古戍黃頰魂子鹡鴒建丑月堿金屬腳耗急暴借辦救乏君臣濬塹客旌枯樹開花理至陸機霧滿打滿算密慮俳優畜之入滅散位杓衡攝陷石壑守陴水資源孫龐鬥智昙花一現蛙鼓外因帏薄不修帷幌葳蕤五鑿詳辨小宅歇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