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ploit] 剝削
排擯正人,朘削百姓。——《水浒後傳》
縮減;剝削。語出《漢書·董仲舒傳》:“民日削月朘。” 唐 劉禹錫 《楚望賦》:“故道朘削,衍為廣斥。” 宋 李綱 《理財論下》:“猶之一家父兄之所以自奉養者不能節約,而日朘削其子弟以給足焉。” 元 王祯 《農書》卷四:“甚者苛歛不已,朘削脂膏以肥己。” 清 林則徐 《諄勸殷富平粜并嚴禁牙行鋪戶囤米擡價告示》:“若再高擡價值,朘削平民,是天理之所不容。” 梁啟超 《論請願國會當與請願政府并行》:“惟無政府也,故官吏不事事而莫之問,朘削炰膾吾民而莫之罪。”
“朘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uān xuē,主要含義為剝削、縮減,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權威解釋,可查閱《漢典》 或《漢書》相關注釋。
朘削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juān xiāo,是形容木材修整成直角的過程。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刀(dāo),共有10個筆畫。
朘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朘字的寫法是宣旁(宀)加上多少點,表示不同的刀數。而削字則是刀旁(刂)加上月旁(⺆),表示木材修整。
朘削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鐫削」。
在古代,朘字的寫法是宣旁加上點的形式,而削字是刂旁加上月旁。這種寫法古人用來形象地表達修整木材的動作。
1. 他用刨子朘削木頭使之光滑。
2. 剪碎鐵絲後,再用刀将其朘削成需要的形狀。
1. 朘刀:用來朘削木材的刀具。
2. 朘木:經過朘削修整的木材。
修整、磨光、打磨。
粗糙、不平整、毛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