棨戟遙臨的意思、棨戟遙臨的詳細解釋
棨戟遙臨的解釋
棨戟:有缯衣的木戟,古代官吏出行作前導的一種儀仗。指達官貴人遠道而來。後常用以稱貴賓或好友遠道光臨。
詞語分解
- 棨戟的解釋 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所用的儀仗,出行時作為前導,後亦列于門庭。《漢書·韓延壽傳》:“功曹引車,皆駕四馬,載棨戟。”《後漢書·輿服志上》:“公以下至二千石,騎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縣長二人,
- 臨的解釋 臨 (臨) í 從上向下看,在高處朝向低處:照臨。臨淵羨魚(看着深潭裡的魚,很希望得到;喻隻作空想,不做實際工作)。 到,來:光臨。莅臨。親臨。 遭遇,碰到:臨時。面臨。 挨着,靠近:臨近。臨街。臨終
網絡擴展解釋
“棨戟遙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ǐ jǐ yáo lín,主要用于表達對貴賓或好友遠道光臨的敬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棨戟:古代官吏出行時用作前導的儀仗,是一種帶有缯衣(赤黑色布套)的木戟,象征身份與權威。
- 遙臨:從遠方到來。合起來表示達官貴人或尊貴客人遠道而來,後引申為對賓客遠至的敬辭。
字詞拆解
- 棨戟:儀仗器具,體現古代官員的威儀。
- 遙:遙遠,強調距離之遠。
- 臨:到來,含敬意。
出處與例句
- 經典出處: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
- 文學用例:清代《紅樓夢》第九十九回:“今幸棨戟遙臨,快慰平生之願”。
- 詩詞引用:宋代蘇頌《和北遊》中“旌旗在列千馀騎,棨戟遙臨十一州”。
用法與語境
- 適用場景: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表達對賓客的尊重,常見于古文、詩詞及傳統禮儀用語。
- 語法功能:作賓語或定語,如“幸蒙棨戟遙臨”(客套話)。
補充說明
- 象征意義:棨戟不僅是儀仗工具,更隱喻權威與禮遇,凸顯賓客的尊貴地位。
- 近義表達:類似“蓬荜生輝”“高朋滿座”,但更強調“遠道而來”的敬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滕王閣序》或《紅樓夢》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棨戟遙臨的意思
《棨戟遙臨》是一個成語,意為指戰場上敵方大軍的兵器已經趨近,形勢十分危急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棨戟遙臨》的拆分部首為木、戈、辵,它們分别表示“木”字部首、 “戈”字部首和“辵”字部首。總共的筆畫數為12。
來源和繁體
《棨戟遙臨》的來源較為模糊,目前沒有确切的出處。并且由于這是一個成語,通常沒有繁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由于《棨戟遙臨》沒有确定的出處,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也無法确定。
例句
在戰場上,我方的士兵奮勇作戰,面對着棨戟遙臨的局面仍然堅持不懈。
組詞
棨戟、遙臨。
近義詞
刻不容緩、危急關頭。
反義詞
安然無恙、平安無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