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勉勵。《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自今士大夫各務敦修,更思教勖,姑念保家之美,勿貽敗類之羞,苟掇顯尤,難從末減。”
教勖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典雅的合成詞,由“教”與“勖”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教導勸勉”,常用于書面語境。以下從詞義解析、權威來源兩方面作具體闡釋:
一、詞義解析
“教”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本指傳授知識或技能的行為,後引申為教育、指導之意。
“勖”在《爾雅》中釋為“勉也”,即勉勵、鼓勵。《尚書·牧誓》中“勖哉夫子”即用此義,表示激勵他人奮發。
二字組合後,“教勖”強調通過教誨與激勵的雙重方式引導他人,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所述“父兄教勖子弟”,即體現長輩對後輩的教導與勉勵并重。
二、權威文獻佐證
該詞被收錄于《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釋義為“教導勸勉”,并引《後漢書·列女傳》中“班昭教勖諸女”為書證。當代《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修訂版)亦将其列為古典漢語常用複合詞。
“教勖”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ào xù(部分網頁注音為 jiāo xù,但權威詞典如、均标注為 jiào xù)。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通過教導和勉勵 來激勵他人,強調以教育引導為基礎,輔以精神上的鼓舞。
構成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語境,如教育領域(師長對學生)、職場管理(上級對下屬)或家庭教育(父母對子女),表示通過積極引導促進對方進步。
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自今士大夫各務敦修,更思教勖,姑念保家之美,勿貽敗類之羞。”。現代用法如:“老師常以教勖之言激勵學生奮發向上。”
近義與反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續資治通鑒》等古籍或權威詞典标注的出處。
罷盡悲音閟閟蠶精常伯稱德度功畜愛鋤除掉以輕心董役恩輝方面幹戚舞高逝高體龜步合莫胡桃油結襪金鳌玉棟酒态揪心絶塞課冊寇雉寬帶賫詣類群淩冽彌節木鈎子農諺排困前忿圻甸氣浪求援認購柔而不犯乳鉢僧伽賞延舍業失聽適足水底摸月疏朗朗殊妙碩大無比蜀黍宋家香俗間糖舌蜜口同天同文溫差文齊武廟香籠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