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鳥名。又名鵽鸠、突厥雀、沙雞。《爾雅·釋鳥》:“鵽鳩,寇雉。” 郭璞 注:“鵽,大如鴿,似雌雉,鼠腳,無後指,岐尾。為鳥憨急,羣飛,出北方沙漠地。”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二·突厥鳥》:“ 高宗 時, 突厥 犯塞。始虜未叛,有鳴鵽羣飛入塞。邊人驚曰:‘此鳥一名突厥雀,南飛則 突厥 必入寇。’已而果然。案此即《爾雅》‘鵽鳩,寇雉’也。”
(2). 清 郝懿行 謂此鳥淺黃色,文如雌雉,形似鹁鸠。 萊陽 人名沙雞。參閱《爾雅義疏·釋鳥》。
“寇雉”是一個古代鳥類名稱,具有多重文化意涵和自然特性。以下是綜合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爾雅義疏》《本草綱目》等古籍,或查閱突厥語相關語言學研究文獻。
寇雉是一個漢語詞語,拆分部首為宀和隹,共有13個筆畫。它的意思是指強盜、侵略者或敵對勢力。
寇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器。古代戰争時,寇雉是一種類似于今天的單手劍的兵器。經過時間的推移,這個詞的含義擴展了,用來形容敵對勢力或侵略者。
在繁體字中,“雉”字的偏旁部首由“隹”變為了 “隻”,但含義和拼寫方式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寇雉的拼寫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寇的古字形為“寇”,而“雉”的古字形為“隹”。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來展示寇雉的用法:
1. 唐代的遼國是當時中國的最大寇雉。
2. 我們必須團結抵抗外來的寇雉。
寇雉的相關組詞包括:寇掠、寇盜、雉堞、雉雊等。近義詞可以有侵略者、敵人、掠奪者等,而反義詞可以是和平、友邦、同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