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結襪"。
“結襪”(結襪)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尊賢敬老的行為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戰國時期,漢文帝的廷尉張釋之為人正直,深受敬重。一位名叫王生的老者(精通黃老之學)在朝堂上當衆要求張釋之替他系好襪子。張釋之跪地恭敬完成這一舉動。此舉并非王生傲慢,而是為了彰顯張釋之的謙遜品德和尊賢敬老之風,從而鞏固他的聲望。
“結襪”比喻放下身份禮待賢士、尊重長者的行為,體現對賢能之人的敬重與謙卑态度,後被引申為禮賢下士的象征。
唐代詩人李白在《玉真公主别館苦雨》中曾用“投箸解鹔鹴,換酒醉北堂。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槟榔。功成拂衣去,搖曳滄洲傍”暗含“結襪”典故,表達對賢者的推崇;宋代蘇轼亦在詩中化用此典,如“效張公之結襪,比石崇之傾河”。
現代語境中,“結襪”可引申為不拘小節、以行動表達敬意的态度,常用于贊頌謙遜包容的品格。
“結襪”通過曆史故事承載了中華文化中尊賢敬老的核心價值觀,成為文學與語言中表達敬重與謙遜的經典意象。
“結襪”是一個漢字詞組,常用于描述穿襪子時的動作。
“結襪”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和“衣”,纟部表示與線相關的事物,衣部則表示與衣物相關的事物。它共有16個筆畫,結構較為複雜。
“結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穿襪子習慣。在古代,人們使用手工編織的襪子,将腳踝上的寬口部分根據需要細緻地結起來,使襪子更緊密地貼合腳部,以增加舒適度和保暖效果。
在繁體字中,“結襪”被寫作「結襪」。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漢字“結襪”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結”字的漢字早期寫法為象征線的「⺮」與“舌”組合成的「舌⺮」,而“襪”字的漢字早期寫法為圖片象征衣裳的「衤」與“襾”組合成的「衤襾」。
1. 我每天早上都會細心地結襪,以确保它們貼合腳部。
2. 穿襪子時,請注意正确的結襪方法,避免出現不適的情況。
結襪組詞可以有:結衣、襪靴、結紗等。
近義詞有:系襪、結絲、繫襪等。
反義詞有:脫襪、解脫、拆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