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伯的意思、常伯的詳細解釋
常伯的解釋
周 官名。君主左右管理民事的大臣。以從諸伯中選拔,故名。《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蔡沉 集傳:“有牧民之長曰常伯。”後因以稱皇帝的近臣,如侍中、散騎常侍等。《漢書·谷永傳》:“戴金貂之飾、執常伯之職者,皆使學先王之道,知君臣之義。” 顔師古 注:“常伯,侍中也。” 晉 潘嶽 《藉田賦》:“常伯陪乘,太僕秉轡。”
詞語分解
- 常的解釋 常 á 長久,經久不變:常數。常量(亦稱“恒量”)。常項。常任。常年。常駐。常住。常備不懈。 時時,不隻一次:常常。常客。時常。經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識。常務。常規。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伯的解釋 伯 ó 兄弟排行次序:伯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父親的哥哥:伯伯。伯父。伯母。 對父輩戚友的尊稱:老伯。世伯。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舊時對文章、道德足為表率者的尊稱:“海内
網絡擴展解釋
“常伯”是一個曆史官職名稱,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1.起源與職責
- 周代官制:常伯是周朝設置的官職,屬于君主身邊管理民事的重要大臣,通常從“諸伯”(地方長官)中選拔。據《尚書·立政》記載,常伯與常任、準人等并列為周王的重要輔臣,主要負責地方治理,即“牧民之長”。
2.職能演變
- 漢代及以後:漢代将“常伯”類比為皇帝的近臣,如侍中、散騎常侍等,職責從地方治理轉向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例如,《漢書·谷永傳》提到“常伯之職者”需通曉君臣之義,可見其地位重要。
3.相關考據
- 與“牧”的關系:部分學者(如王先謙)認為,西周時期的“常伯”即指王畿(都城周邊)的地方官“牧”。唐代官職改革中,類似職能的部門曾更名為“司元太常伯”,後演變為戶部。
4.補充說明
- 詞義争議:有觀點将“常伯”解釋為“長期擔任職務的人”(如),但這一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主流考據仍以曆史官職為核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尚書》《漢書》等典籍,或查閱古代職官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常伯(cháng bó)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含義是指常常擔任父親輩分的哥哥。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常"字的部首是"巾",而"伯"字的部首是"人"。 "常"字的筆畫數是5畫,"伯"字的筆畫數是7畫。
"常伯"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家族稱謂制度,常指哥哥的哥哥。在古代,家族關系非常重要,人們對于親屬的稱呼也是非常具體的。 "常伯"這個稱謂就是用來稱呼和自己父親同輩的哥哥。通過這個稱謂,傳遞出了對家族關系和尊重的傳統思想。
"常伯"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常伯",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不同字體及地區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差異,但大緻都是按照這種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以"常伯"為例,古代的寫法更加簡潔,且在形狀和結構上與現代的字形有所差異。但是,基本的意義和概念是相同的。
以下是"常伯"的例句:
1. 我的常伯是我的家族裡的領袖。
2. 他是我的常伯,對我非常關心和保護。
與"常伯"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長兄"、"堂兄"、"表兄"等,它們都是用來稱呼不同親屬關系的詞彙。
與"常伯"類似的近義詞可以是"長兄"、"兄長"等,它們都有類似的意義,用來稱呼父親同輩的哥哥。
"常伯"的反義詞可以是"弟弟",用來形容父親輩分的弟弟。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