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伯的意思、常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伯的解釋

周 官名。君主左右管理民事的大臣。以從諸伯中選拔,故名。《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蔡沉 集傳:“有牧民之長曰常伯。”後因以稱皇帝的近臣,如侍中、散騎常侍等。《漢書·谷永傳》:“戴金貂之飾、執常伯之職者,皆使學先王之道,知君臣之義。” 顔師古 注:“常伯,侍中也。” 晉 潘嶽 《藉田賦》:“常伯陪乘,太僕秉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伯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曆史含義的古代職官稱謂,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釋義 常伯最初指周代君主身邊的重要近臣,地位顯赫,常伴君王左右參與政事。《尚書·立政》載“王左右常伯、常任”,此處“常伯”為周王近臣的統稱,後逐漸演變為對高級官員的尊稱。

二、曆史沿革

  1. 周代官職:據《通典·職官典》記載,周代設“常伯”一職,位列三公之下,主掌君王政令傳達與地方治理。
  2. 漢代演變:漢代将刺史稱為“外台常伯”,如《後漢書·輿服志》提及“刺史常伯”,指代地方監察長官。
  3. 唐代泛稱:唐代文人作品中,“常伯”多用于指代尚書、侍郎等中央要員,如白居易《除裴垍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制》中“擢居常伯”即為此例。

三、用法特征 該詞屬書面雅稱,常見于史書與奏章,如《宋史·職官志》載“常伯之任,必擇敦樸之士”,強調任職者的德行标準。明清後逐漸退出職官體系,轉為對德高望重者的敬稱。

引證參考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辭源》(商務印書館)等權威辭書,相關用例引自《尚書》《後漢書》《全唐文》等傳世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常伯”是一個曆史官職名稱,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1.起源與職責

2.職能演變

3.相關考據

4.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尚書》《漢書》等典籍,或查閱古代職官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昂昂自若阿英北澗蹦蹦兒戲俵着避境波瀾博買布拉格草場長桑翁詞族丹幟分钗劈鳳工藝古淡河涸海乾呴愉火性堅實徼進僥靈燋壤界行盡是爵耳巨函郎伉美學門市部猕猴梯墨戲目裂漂兒披卻疋頭坡陁遷滿慶谒請戰裘冕散暢射父詩袋石灰吟失腳石甗首竄水楔不通厮混讨沒臉鐵掃箒頭明硙船猥賤文人雅士五旦無石子物狀遐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