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詩侶的意思、詩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詩侶的解釋

詩友。 唐 白居易 《和錢員外答盧員外早春獨遊曲江見寄長句》:“醉思詩侶有同年,春歎翰林無暇日。” 元 吳師道 《野中暮歸有懷》詩:“酒禁未開詩侶散,菊花時節自登臨。” 清 曹寅 《期卓子任及諸同人不至》詩:“僂指巡詩侶,行期阻片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詩侶"是漢語複合詞,由"詩"與"侶"組合而成,特指能共同創作、鑒賞詩歌的知交好友。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人創作,在明清時期逐漸形成固定用法。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詩侶"指"詩友;能在一起談詩論文的朋友"(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其核心特征包含三重意蘊:

一、創作互鑒:蘇轼在《答周循州》中"詩侶時應琢新句"的描述,展現詩人間切磋詩藝的交往模式(《蘇轼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這種關系突破普通友朋的泛泛之交,強調以詩歌為媒介的精神共鳴。

二、審美共情: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記載"詩侶相攜泛剡溪",凸顯文人結伴尋訪山水以激發詩興的傳統(《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四十八)。其本質是審美情趣的高度契合,在自然意境中共創詩意。

三、身份标識:該詞多用于文人群體内部稱謂,如《全宋詞》收錄劉辰翁"招得吟詩侶"的詞句,折射出宋代文人結社作詩的風尚(中華書局1999年版)。這種稱謂具有階層屬性,特指具備詩歌創作能力的知識分子群體。

從語義演變觀察,"詩侶"在現代漢語中仍保留其古典意涵,但使用場景已拓展至文化評論領域。李山在《中國文學史》中論及"唐宋詩侶的交往模式",将該詞納入文學史研究範疇(中華書局2005年版),顯示出傳統詞彙的學術生命力。

網絡擴展解釋

“詩侶”是一個源自古典文學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義及文化背景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面含義

由“詩”(詩歌)與“侶”(伴侶、夥伴)組合而成,字面意為“詩歌的伴侶”。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1. 詩友的代稱
    指志同道合、以詩歌相交的朋友,常見于文人雅士的交往中。例如:

    • 唐代白居易《和錢員外答盧員外早春獨遊曲江見寄長句》提到“醉思詩侶有同年”,以“詩侶”指代同年結交的詩友。
    • 宋代李清照《永遇樂》中“謝他酒朋詩侶”,将“詩侶”與“酒朋”并列,凸顯以詩會友的雅趣。
  2. 精神共鳴的象征
    超越普通友誼,強調心靈契合與情感共鳴。如杜牧《渡吳江》“文園詩侶應多思”,暗含對知音難尋的感慨。

三、曆史用例特點

“詩侶”不僅是對詩歌愛好者的泛稱,更承載着中國古代文人追求精神共鳴的深層文化意蘊。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中的用法,可參考《全唐詩》《宋詞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巴圖魯邊陬播幅不爽操赢緻奇乘警趁口雠殺垂紳代議制大學吊臨禘嘗籓籠繁聲風伯風波平地佛齒觥爵肱三折蠱膈耗廢環封惶懼昒怳昏雜活脫兒礓礫劍外郊祭介入叩謝來頭老落蠟丸體擂天倒地連謀靈查六馬螺眉呂公茭甿訟偏過凄哽起過宂長散民善友芟柞生厭示化收兵率舞倏忽之間水渦逃辭頽形物牲無以複加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