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算的意思、賦算的詳細解釋
賦算的解釋
按人丁計算的賦稅。《漢書·貢禹傳》:“ 禹 以為古民亡賦算口錢,起 武帝 征伐四夷,重賦於民,民産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無業之僧,空國賦算;非大覺之本旨也。” 王利器 集解:“ 盧文弨 曰:‘《漢書·高帝紀》:四年八月,初為算賦。’ 如淳 曰:‘《漢儀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為治庫兵車馬。’”
詞語分解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 算的解釋 算 à 核計,計數:算草。算盤。算式。算賬。算術。算計(a.算數目;b.考慮;c.估計;d.暗中某劃損害别人。“計”均讀輕聲)。清算。預算。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賦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賦稅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賦算指按人丁(人口)計算的賦稅,即根據戶籍人口數量征收的稅種。這一制度在中國漢代及之後的朝代中較為常見。
二、曆史背景與具體内容
-
起源與用途
根據《漢書·貢禹傳》記載,漢武帝時期因頻繁征伐四夷,加重賦稅,規定民戶生育子女滿三歲即需繳納“口錢”,後演變為按成年人口征稅。
具體标準為:15歲至56歲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繳納120錢(稱為“一算”),用于軍事開支(如兵器、車馬等)。
-
演變與争議
北齊顔之推在《顔氏家訓》中提到,賦算制度導緻寺院經濟膨脹,無業僧侶增多,影響了國家稅收和農業生産,側面反映了該制度的社會矛盾。
三、單字解析
- 賦:原指“征收賦稅”,後引申為稅種名稱(如田賦),也指一種文體。
- 算:本義為計算,此處特指按人口數目核算稅額。
四、總結
“賦算”是古代中國以人口為基準的稅制,體現了早期國家對經濟與軍事的調控需求,但也因加重民衆負擔而引發社會問題。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漢儀注》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賦算這個詞既能指專門從事賦詩以及文學創作的人,也可以表示給予、授予或某種方式的分配。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貝部和口部,結構清晰簡潔。該詞來自于古代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在繁體字中,賦算的寫法為賦算,保留了原始的意思和形狀。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賦算采用了不同的字符表示,這些字符的形态多種多樣,但都能傳遞出此詞的意義。以下是一個關于賦算的例句:“他是一位賦算家,以他的才能和智慧賦予了我們的文化。”
與賦算相關的組詞有:賦詩、賦作、賦文等。這些詞與賦算具有相似的意義,可以用來形容從事文學創作、表達和傳遞思想的人或活動。
近義詞包括:賦予、給予、授予等。這些詞都表示給予或分配某種東西的行為。例如,“他賦予我勇氣去追求夢想。”
賦算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是一個相對特定的詞彙,難以找到一個相對的相反意義的詞來形容。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