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偷的意思、骄偷的详细解释
骄偷的解释
骄傲怠惰。 宋 叶适 《祭中州处士李公文》:“今也七十,靡有骄媮;亦足以归,无怍斯邱。”
词语分解
- 骄的解释 骄 (驕) ā 马壮健。 自满,自高自大,不服从:骄傲。骄气。骄恣。骄横(坣 )。骄矜。骄纵。 猛烈:骄阳。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 偷的解释 偷 ō 窃取,趁人不知时拿人东西:偷窃。偷吃。小偷儿(島 )。 行动瞒着人:偷偷。偷看。偷听。偷渡。偷袭。 * 。偷天换日(喻暗中改变重大事物的真相以欺骗别人)。 抽出时间:偷空儿。偷暇。偷闲。 苟且:
专业解析
“骄偷”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古代文献或对古典文本的研究中。其含义可以从构成该词的两个字的本义及结合后的引申义来理解:
-
“骄”的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指马高大健壮。《说文解字》:“骄,马高六尺为骄。”后引申为:
- 骄傲、傲慢: 如《论语·学而》:“富而无骄。”
- 放纵、不受拘束: 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为人,恭敬爱人,然性骄。”
- 猛烈、强盛: 如骄阳似火。
-
“偷”的本义与引申义:
- 在“骄偷”一词中,“偷”并非现代常用的“偷窃”之意,而是通“媮”(tōu),表示:
- 苟且、怠惰、懈怠: 如《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
- 马虎、不严肃: 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穆叔至自会,见孟孝伯,语之曰:‘赵孟将死矣。其语偷。’”
- 刻薄、不厚道: 此义较少用。
-
“骄偷”的合成词义:
- 将“骄”的“骄傲、放纵”之意与“偷”(媮)的“苟且、怠惰”之意结合起来,“骄偷”一词通常形容人因为骄傲自满、放纵任性而导致的行为上的懈怠、苟且、不负责任或马虎草率。
- 核心含义:因骄傲放纵而导致的懈怠苟且、马虎不负责任的态度或行为。
- 语境特点: 常用于描述在上位者(如君主、官员)或负有责任的人,因居功自傲或地位优越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疏于职守,贪图安逸享乐,不再勤勉尽责的状态。
古籍例证:
最常被引用的出处是《宋史》:
-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苏轼在给宋神宗的奏疏中写道:“夫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爱惜风俗,如护元气。……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夫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逭之灾也。其为可畏,从古以然。苟非乐祸好亡,狂易丧志,则孰敢肆其胸臆,轻犯人心?昔子产焚载书以弭众言,赂伯石以安巨室,以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而况(此处省略)人主所恃者谁欤?《书》曰:‘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言天下莫危于人主也。聚则为君民,散则为仇雠,聚散之间,不容毫厘。故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之独夫。由此观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夫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逭之灾也。其为可畏,从古以然。苟非乐祸好亡,狂易丧志,则孰敢肆其胸臆,轻犯人心?昔子产焚载书以弭众言,赂伯石以安巨室,以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而况(此处省略)祖宗委任台谏,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下为子孙立万世之防?朝廷纪纲,孰大于此?臣自幼小所记,及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今者物论沸腾,怨讟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而相顾不发,中外失望。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奋扬;风采消委之馀,虽豪杰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今者物论沸腾,怨讟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而相顾不发,中外失望。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奋扬;风采消委之馀,虽豪杰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臣不胜冒昧,谨复列其近者:……陛下自去岁以来,所行新政,皆不与治同道。……陛下观今之风俗,其可得乎?……陛下观今之兵,其可用乎?……陛下观今之财,其可恃乎?……陛下观今之将相,其可得乎?……陛下观今之法度,其可守乎?……陛下观今之风俗,奢靡无节,公私困竭,士卒骄惰,财用匮乏,将帅庸暗,法度宽弛,此数者,天下之所共忧,非臣一人之私言也。……今陛下忧勤庶政,有太平之志。而(关键句)群臣不喜,妄说陛下骄偷**,以惑圣听。臣恐此辈,必以陛下为少年,易以智数操纵,故造作语言,动摇大议。愿陛下深思致此之由,讲求弭变之术,断自圣志,力行不倦,则天下幸甚。”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
- 上下文分析: 在这段著名的奏疏中,苏轼分析了当时国家面临的种种弊端(风俗奢靡、士卒骄惰、财用匮乏等),并指出有“群臣”(可能指反对改革的保守派或别有用心者)将这些问题的根源归结为皇帝(宋神宗)的“骄偷”。这里的“骄偷”显然是指责皇帝因(推行新法的)成功或年轻气盛而骄傲自满、懈怠政事、贪图安逸享乐(“偷”),未能勤勉治国。苏轼则认为这是群臣的诬陷(“妄说”),意在动摇皇帝改革的决心。这个例子清晰地展现了“骄偷”用于上位者(皇帝)时,所包含的“因骄傲自满而懈怠政务、不负责任”的核心含义。
“骄偷”是一个古语词,意指**因骄傲自满、放纵
网络扩展解释
“骄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骄傲怠惰”,指因自满而导致的懈怠或懒惰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词义解释
-
基本释义
“骄”指骄傲、自大,“偷”通“媮”(古同“偷”),意为怠惰、苟且。组合后形容人因骄傲而放松自我要求,行为懒散。
例句:宋·叶适《祭中州处士李公文》:“今也七十,靡有骄媮;亦足以归,无怍斯邱。”
-
单字解析
- 骄(jiāo):
- 本义:自高自大,如“戒骄戒躁”;
- 引申义:猛烈(如“骄阳”)。
- 偷(tōu):
- 古义中可表“怠惰、敷衍”,如“偷安”;
- 现代常用义为“窃取、瞒着人行事”。
-
语境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古典文献或书面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需注意其负面含义,强调因骄傲引发的消极态度。
知识扩展
- 近义词:骄惰、骄纵、怠惰
- 反义词:谦逊勤勉、克己慎行
- 文化背景:宋代文人常用此类词汇批判士大夫阶层的品行问题,反映儒家对修身克己的重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汉语词汇的演变或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叶适文集或宋代文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世不磨拨乱济时猜度陈雷穿败出命椿寿吊审濎濴凡尔封壤割符阁帖宫庸管帐鬼王轰打环拥悔志活饥荒箭箬绞缠假憩届路结习寄名居平老底子临贲丽什龙火龙榻盟军闷然弥竟内柔外刚泡汤骈体颇测遣词造句乾熯凄惶勤俭节约穷忙曲部尚书趋重三潭印月三字少皞十四经食性是须双靥伺窥沓冒天造草昧王体五馆纤挠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