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冷暖自知 ”。
“冷煖自知”是漢語成語,與“冷暖自知”同義,其中“煖”為“暖”的異體字。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個人對自身處境、能力或感受有深刻且客觀的認知,既能清醒認識到不足(“冷”),也能體察到長處或舒適之處(“煖”)。常用于強調自我認知的真實性,如《六祖壇經》所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該成語最早出自佛教典籍,唐代《大日經疏》記載“如飲水者,冷熱自知”,後禅宗用以比喻修行者證悟境界的個體性。隨着語言發展,逐漸泛化為日常生活用語,形容對個人經曆或學習心得的深刻體會。
注意:現代書面語中多寫作“冷暖自知”,“冷煖自知”屬于傳統寫法,兩者含義完全相同。
《冷煖自知》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處境、能力和局限,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取舍和行動。這個成語表達了自我認知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冷煖自知》的部首可以分為“冖”和“火”,它們分别代表着“冷”和“煖”兩個字。兩個字的筆畫數分别為“8”和“4”,其中“冷”的拼寫和筆畫為“8”,“煖”的拼寫和筆畫為“4”。
《冷煖自知》一詞出自《論語·述而》篇。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說道:“鄙夫!”曰:“制不服。”“事師!”曰:“不遵命。”“焉師!”曰:“始吾于師也,聽于師也,從于師也,由師也,師臨也,資善而求無罪焉,由也;不得其資,乞自立罪焉。”孔子語師未聽,行師未達,反身而訴失焉,斯亦不足病夫。”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的上級或老師還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或者還沒有做到他想要的事情,他還不能立即斬斷希望就返回并向别人抱怨,他就是智者。因此,這個成語就是從這段話中來的。
《冷煖自知》的繁體字為「冷煖自知」。
《冷煖自知》這個成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别。
1. 在面對挑戰時,我們需要冷煖自知,深思熟慮後再做決定。
2. 他不會輕易接受别人的誇獎,因為他始終保持着一種冷煖自知的态度。
3. 她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因此不會貿然接受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任務,她真是個冷煖自知的人。
冷漠、冷靜、煖心、煖血。
自省、自知、自覺。
自負、自傲、自以為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