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ods]∶神靈;神祗
那個被他奉為神明的人不公正地譴責過他
奉若神明
(2) [spirit]∶指人的精神和智慧
神明頓飒爽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
(3) [brilliant]∶英明;聖明
皆頌其神明
(1).天地間一切神靈的總稱。《易·繫辭下》:“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變,以通神明之德。” 孔穎達 疏:“萬物變化,或生或成,是神明之德。”《孝經·感應》:“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唐玄宗 注:“事天地能明察,則神感至誠而降福佑,故曰彰也。” 漢 焦贛 《易林·萃之噬嗑》:“六爻既立,神明喜告,文定吉祥, 康叔 受禍。” 巴金 《家》四:“她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是由一個萬能的無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
(2).特指太陽神。《史記·封禅書》:“ 長安 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絻焉。或曰東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神明,日也。日出東北,舍謂 陽谷 ;日沒於西,墓謂 濛谷 也。”
(3).明智如神。《淮南子·兵略訓》:“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人所不知謂之神。神明者,先勝者也。” 漢 焦贛 《易林·旅之漸》:“ 黃帝 紫雲,聖且神明。”《初刻拍案驚奇》卷四:“ 隱娘 到 許 ,遇見如此,服 劉公 神明,便棄 魏 歸 許 。”
(4).謂人的精神,心思。《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王冰 注:“清靜栖靈,故曰神明出焉。”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髮白齒落,屬於形骸;至於眼耳關於神明,那可便與人隔。” 宋 司馬光 《晚食菊羹》詩:“神明頓颯爽,毛髮皆蕭然。”
(5).神聖;高超。《易·繫辭上》:“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朱熹 本義:“使其心神明不測,如鬼神之能知來也。”《禮記·檀弓上》:“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孔穎達 疏:“神明,微妨無方,不可測度,故雲非人所知也。” 五代 徐夤 《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詩:“疾危必厭神明藥,心惑多嫌正直言。”
(6). 漢武帝 所建台名,在 建章宮 内,為祀仙人處。上有承露盤,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文選·班固<西都賦>》:“ 神明 鬱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 李善 注引《漢書》:“ 孝武 立 神明臺 。” 清 黃宗羲 《陳伯美先生七十壽序》:“内侍引入禁苑,徧觀 玉堂 、 神明 、 漸臺 、 太液 之勝,餉以内珍。”參閱《三輔黃圖·建章宮》。
“神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神靈總稱
指宗教或神話中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如天地萬物的創造者、統治者或各類神祇。例如巴金《家》中“萬能的無所不知的神明”即此意。
人的精神與智慧
引申為人的内在精神境界或超凡能力,如《荀子·勸學》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強調通過修養達到心智通透的狀态。
部分觀點認為,“神明”源于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後演變為對人格化神靈的信仰。在傳統文化中,它既包含對超驗存在的敬畏,也蘊含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來源。
《神明》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指代各種神靈或神聖的存在。在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中,神明往往被視為具有超自然力量和智慧的存在,被人們敬奉或祈求保佑。
《神明》的拆分部首是示,并且由12個筆畫組成。
《神明》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可以追溯到《周禮》、《尚書》等經典文獻。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神明」。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神明」一詞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有時會将「神」寫成「層」,将「明」寫成「鳴」。
1. 人們虔誠地向神明祈求豐收和平安。
2. 在這座神廟裡,供奉着許多神明的雕像。
神明有許多相關的組詞,例如:神靈、神祇、神殿、神力等。
近義詞:神,仙,聖靈,天使。
反義詞:魔鬼,惡魔,邪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