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 無適無莫 ”。
(2).虛無寂寞。《禮記·禮運》“以嘉魂魄,是謂合莫” 漢 鄭玄 注:“莫,虛無也。《孝經説》曰:‘上通無莫。’” 孔穎達 疏:“謂虛無寂寞。”
“無莫”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組合用法,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分析。從字源學角度,“無”表示否定,“莫”最初指“暮”的本字,後引申為否定性代詞或副詞。在經典文獻中,“無莫”常體現以下兩種含義:
無固定成見
《論語·裡仁》中“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是經典用例。此處“無莫”與“無適”對舉,指君子處事不絕對排斥或偏愛,以“義”為準則。漢代鄭玄注:“無莫,無所貪慕也”,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引申為“于世事無所主,亦無所不欲”。
無滞礙局限
《文心雕龍·明詩》有“隨性適分,鮮能通圓”之論,部分注家認為與“無莫”的“不固守單一标準”意涵相通。唐代孔穎達疏解《尚書》時亦用“無莫”強調不拘泥于形式。
需注意的是,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未單獨收錄“無莫”詞條,其釋義需依托古籍注釋。當前語言學研究中,李學勤《論語注疏》(中華書局)、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等權威注本對此詞的解析具有參考價值。
“無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釋:
源自《論語·裡仁》:“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見于《禮記·禮運》鄭玄注:“莫,虛無也。”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詞義,若涉及成語用法,優先參考《論語》相關釋義。
谙憶白梃柏舟包袱底兒采樵采香徑城根春雷村莽戆大圓智非道德主義分割跟捕鹳井跪乘桂荏規佐過兒阖戶河傾月落河宗慧美穢志價稱急煎煎叽裡旮旯兒雞鳴起舞擊難寄生香幾榻駿偉刊啓酷薄漫卷目眙甯家女飐杷羅剔抉破朵趫材秋舉仁丹鋭慮僧藍山足收稅霜镝水窮山盡素衣貪嗔特膺天愛投命忘憂物僞貌午牌烏頭白無繇鹹陟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