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俗的意思、矫俗的详细解释
矫俗的解释
(1).矫正世俗。《后汉书·祭遵传》:“矫俗厉化,卓如日月。”《南史·顾宪之传》:“ 庄周 、 澹臺 ,达生者也; 王孙 、 士安 ,矫俗者也。吾进不及达,退无所矫。” 唐 司空图 《丁巳元日》诗:“自乏匡时略,非沽矫俗名。”
(2).谓故意违俗立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黄雅林》:“诗画仿 郑板桥 ,有意矫俗,反使性灵汩没。”《老残游记》第六回:“ 东造 道:‘你那串铃本可以不摇,何必矫俗到这个田地呢!’”
词语分解
- 矫的解释 矫 (矯) ǎ 纠正,把弯曲的弄直:矫正。矫形。矫治。矫世(矫正世俗)。矫情(故意违反常态,表示与众不同)。矫枉过正。 假托:矫命。矫诏。矫虔(官吏假托上命掠夺百姓的财物)。 强壮,勇武:矫健。矫捷。
- 俗的解释 俗 ú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
专业解析
"矫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故意违背或对抗世俗的常规、习惯或风气,通常带有一种清高、特立独行或试图纠正流俗的意味。
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
基本释义:
- 矫: 本义为使曲变直,引申为纠正、匡正;也有违背、违逆的意思;还有故意做作、假装(如“矫情”)的意思。在“矫俗”一词中,“矫”主要取“违逆、违背”或“匡正、纠正”之意。
- 俗: 指社会普遍的风俗、习惯、风气;也指大众的、普通的、平庸的。
- 合义: 因此,“矫俗”即指违逆世俗常情、常规或风气。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对世俗的不满,试图以自身行动来匡正时弊;也可能是为了标榜自身清高、与众不同而故意做出与常人不同的举动。
-
词义侧重与用法:
- 对抗流俗: 强调主动地、有意识地与普遍流行的、可能被认为是庸俗或不良的社会风气、习惯相对抗或保持距离。例如:“他为人清高,常有矫俗之举。”
- 标新立异: 有时也带有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而故意违背常情的意思,这时可能略带贬义,与“矫情”有相似之处,但“矫俗”更侧重于对抗外部环境(“俗”),而“矫情”更侧重于个体情感的做作。例如:“他的某些行为过于矫俗,令人难以理解。”
- 匡正时弊: 在更积极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试图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例如:“文人志士常以矫俗干名来唤醒民众。”
-
相关词语与辨析:
- 近义词: 抗俗、违俗、逆俗、愤世嫉俗(程度更深,带有愤恨)、标新立异(更强调创新和与众不同)。
- 反义词: 随俗、从俗、入俗、媚俗、合流。
- 辨析:
- 与“移风易俗”区别: “移风易俗”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通常是自上而下或集体行为),强调“改变”的结果;而“矫俗”更强调个体“违抗”或“对抗”的行为本身。
- 与“愤世嫉俗”区别: “愤世嫉俗”包含强烈的愤恨和厌恶情绪;而“矫俗”可以不带强烈情绪,仅指行为上的违逆。
-
“矫俗”意指故意违背或对抗世俗的常规、习惯或风气。其动机可能是出于清高自守、标新立异,也可能是为了匡正时弊。该词在具体语境中可呈中性、褒义(强调不同流合污)或略带贬义(强调做作、不自然)。
参考来源: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等权威汉语工具书对“矫”和“俗”字义的解析及“矫俗”词条的归纳。
- 词语辨析参考了《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张志毅、张庆云编著)等相关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矫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
矫正世俗
指通过行动或思想纠正社会中不合时宜的风气或习俗。例如《后汉书·祭遵传》中提到“矫俗厉化,卓如日月”,强调通过矫正世俗来推动教化。此用法多含积极意义,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改革者的描述。
-
故意违俗立异
指刻意违背常规或社会习惯以标新立异,可能带有贬义色彩。如《老残游记》第六回中批评“何必矫俗到这个田地”,即讽刺过度追求与众不同的行为。清代昭槤也提到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性灵汩没”,暗含负面评价。
使用场景与辨析:
- 第一种含义多用于褒义语境,强调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引导;
- 第二种则常见于批评性语境,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情感倾向。
注:拼音为“jiǎo sú”,部分古籍中亦写作“矯俗”。
别人正在浏览...
陂险卑行别作一眼避趋避寿碧霞元君鼻子眼儿擦摩仓储蚕作沉淀吃得来创痛船桥低黛端默薾然蕃弱公强购线狗油光弼国将不国海堤惠安户型蛱蝶裙绞车截流籍居齎赉今文尚书金紫银青酒后吐真言开肆枯木逢春蜡酺鸾缨沦坠履版每度懑愤面计面磨罗啮镞法女布骈赋迁陟清软亲札秋朔铨定渠股水虺所见略同太坛天价天真恸絶小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