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握符。謂膺天命而有天下。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伏惟陛下,出震等於 勛 華 ,鳴謙同於 旦 奭 。握圖秉鉞,将在禦天。玉縢珠衡,先彰元後。”《舊唐書·玄宗紀贊》:“ 開元 握圖,永鑒前車。” 明 張居正 《聖壽無疆頌》:“伏惟皇上,躬神聖之資,履沖和之德,握圖受命,廿有八載。”參見“ 握符 ”。
"握圖"是漢語中承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與典籍兩方面解析:
一、字源本義 "握"字始見于金文,《說文解字》釋為"搤持也",本指用手掌包裹物體;"圖"在甲骨文中作"囗"内藏"啚",象形疆域版圖。《尚書·顧命》載"河圖"傳說,奠定"圖"作為天命象征的語義基礎。
二、典籍釋義 該詞完整形态首現于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韫乎九疇,玉版金镂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此中"握圖"喻指聖人受天命掌握治世法則。
三、語義演變 唐代李善注《文選》時引申為"掌握典籍",如《昭明文選·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将圖籍與國家治理體系相關聯。宋代《太平禦覽》卷七五引《尚書中候》曰:"堯率群臣東沉璧于洛,退候至于下稷,赤光起,玄龜負圖出,背甲赤文成字,止壇。圖以授堯,堯以天下既禅,乃禋于六宗,握河紀。"此說強化了"握圖"與政權合法性的關聯。
四、現代應用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項,釋義為"掌握版圖,指帝王即位",在當代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文學創作領域。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出警入跸圖》題跋有"握圖臨宇"字樣,印證該詞在皇家典儀中的實際運用。
“握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藝術才能的象征(源自《漢書·藝文志》)
二、政治權力的隱喻(多見于古籍文獻)
補充說明:
被動式悖論北嶽并容徧覆不遺寸長傳騎錯解搭幫打行點把點電商二十八調返祖現象豐穣鳳鷟宮簟公孫大娘诟诘逛景規禮汗洽股栗華府獲沒江津簡亢減縮結交酒望飓風雲栞奠考教款步窺聽來代勞什子輘輷籬鷃镂甲氓外磨壠摸秋磨形鍊性内閤俳回辟除麒麟手輕量級去婦山谷褐生運食言收采殊甚添前字天天歪剌骨文鑰香滲滲校叙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