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握符。謂膺天命而有天下。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伏惟陛下,出震等於 勛 華 ,鳴謙同於 旦 奭 。握圖秉鉞,将在禦天。玉縢珠衡,先彰元後。”《舊唐書·玄宗紀贊》:“ 開元 握圖,永鑒前車。” 明 張居正 《聖壽無疆頌》:“伏惟皇上,躬神聖之資,履沖和之德,握圖受命,廿有八載。”參見“ 握符 ”。
“握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藝術才能的象征(源自《漢書·藝文志》)
二、政治權力的隱喻(多見于古籍文獻)
補充說明:
握圖(wò t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手”和“圖”兩個部首組成。
部首拆分:
手(shǒu):表示與手有關的事物。
圖(tú):表示與圖像、繪畫有關的事物。
來源:
握圖一詞最早見于北魏時期的《漢書·蘇绾傳》:“握圖歌當策曲,思量漸欲如玄珠。”意為拿着手中的圖畫,邊歌邊彈奏。後來在《唐書·韋莊傳》中,握圖也被用來形容韋莊胸有成竹、心有靈犀。
繁體寫法:
握圖(wò tú)是握圖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握圖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由手和圖兩個部分組成,與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
1. 他握圖思量,精心策劃了一場精彩的演出。
2. 她握圖歌唱,形象栩栩如生。
組詞:
握手(wò shǒu)、握緊(wò jǐn)、握持(wò chí)、握住(wò zhù)。
近義詞:
握持、把持、掌控、把握。
反義詞:
失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