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滞;緩慢。 明 袁宗道 《嶽陽紀行》:“蓋 江 水縈回 墨山 中,故帆檣繞其腹背,雖行甚駛,衹覺濡遲耳。”《明史·孫慎行傳》:“聞爾時 從哲 濡遲不進,科臣趣之,則雲遲數日無害。” ********* 《商界反對火車加價與和平運動》:“各站雜糧貨物堆積如山,裝運到地異常濡遲。”
“濡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rú chí(注音:ㄖㄨˊ ㄔˊ),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濡遲”是一個帶有文學色彩的詞彙,強調因主觀拖延或客觀阻礙導緻的緩慢狀态。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濡遲》這個詞可以指代人的姓氏,也可以作為一個名字來使用。作為姓氏時,多見于中國的漢族人群中,具體意義并無特别之處。作為名字時,可以解讀為“柔軟而溫和的人”,也可以理解為“寬容而且用心的人”,常用于形容柔和善良的品質。
根據漢字《濡遲》的組成,可以拆解為“氵”和“耳”兩個部首。其中,“氵”是水的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意思;“耳”是耳朵的部首,表示與聽覺相關的意思。這個字一共有11個筆畫。
《濡遲》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明确的文獻記載。它可能是一個衍生自古代習慣用字的現代用法,而在古代并沒有對此有所記載。
關于繁體字,《濡遲》在繁體中的寫法和簡體字幾乎一樣,沒有特别的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經曆了演變和發展的。然而,關于《濡遲》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并沒有明确的文獻記載,我們無法得知其古代的漢字寫法。
例句:“他像一朵濡遲的蓮花,溫柔而優雅。”
組詞:“濡遲之恩”、“濡遲心性”、“濡遲姓氏”。
近義詞:溫和、柔和、和藹、善良。
反義詞:剛硬、嚴厲、殘忍、憎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