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名。即粽子。以箬葉或蘆葦葉等裹米蒸煮使熟。狀如三角,古用黏黍,故稱。《太平禦覽》卷八五一引 晉 周處 《風土記》:“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 宋 周邦彥 《齊天樂·端午》詞:“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風物依然 荊楚 。”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四·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椶櫚葉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餽送。或言為祭 屈原 ,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清 趙翼 《連日競渡再賦》詩:“競渡傳從 楚 歲時,為投角黍弔 湘 纍。”
角黍(jiǎo shǔ)是漢語中對粽子的古稱,特指端午節食用的傳統米食。其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字形與字義解析
“角”指外形棱角分明,古代粽子常以菰葉(茭白葉)包裹成牛角狀;“黍”為黃黏米(黍子),是早期粽子的核心原料。二字結合,生動體現其“以黍米為餡,外包成角形”的特征。《說文解字》釋“黍”為“禾屬而黏者”,點明其原料特性。
曆史淵源與民俗記載
此詞最早見于西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說明其與端午節的關聯。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進一步記載楚人用菰葉裹黍米投江祭屈原的傳說,奠定角黍作為文化符號的地位。
文化象征與演變
角黍不僅是食物,更承載驅邪避疫的寓意。古人認為角形與陽氣相關,端午食用可抵禦“五毒”。宋代以後,黍米逐漸被糯米替代,但“角黍”之名仍沿用,如《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汴京端午“角黍堆金”的盛況。
别稱與現代定位
亦稱“角粽”“筒粽”,現代統稱“粽子”。2011年,“端午節(粽子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角黍作為其曆史名稱,成為研究飲食文化的重要語料。
核心定義:
角黍是以黍米或糯米為餡,用菰葉、箬竹葉等包裹成牛角狀的節令食品,特指端午節傳統食物,承載祭祀屈原、驅疫祈福的文化内涵。
權威參考來源:
“角黍”是古代對粽子的别稱,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角黍即粽子,是一種用箬葉或蘆葦葉包裹糯米蒸煮而成的傳統食品,因形狀多為尖角形,且古時以黏性黍米為原料,故得名“角黍”。
角黍是粽子的古稱,承載了古代飲食文化與節俗傳統,其名稱、形制均與曆史背景緊密相關。若需進一步了解粽子的發展曆程,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民俗研究資料。
白戰頒政八字行船鉢略裁船嘲嘈乘塞春茶竄改定鼎鼎食鐘鳴斷産法定人數反爾防護玻璃風池浮實貴識歸诒胲頰誡勅诘曲聱牙痙笑緊迫迥曠九旒均籴困獸癞猴子療瘡剜肉僚友麟父筆留時埋冤陪妾飄蓬斷梗乾覆青箋全衆宂擾弱力三把刀賞信罰必時固失魂蕩魄十年寒窗侍射識途老馬時韻泰龜騰告薙工通濫退學委冰甕天蠡海我執夏蟲疑詳雅銷魂奪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