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誤時日。《後漢書·光武帝紀上》:“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衆,不正號位。”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和文獻資料,“留時”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留時”指延誤時日,即因停留或拖延導緻時間浪費。該詞帶有負面含義,常用于描述因主觀或客觀原因未能及時完成事務。
二、古籍出處
最早見于《後漢書·光武帝紀上》:“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衆,不正號位。” 此句批評劉玄(更始帝)在時機成熟時仍拖延稱帝,違背衆望。
三、字義分解
四、現代應用與延伸
例句參考:
《留時》是一個成語,意為時光流轉,時間經過。它是以時間為主題的一種表達方式,用來描述時間的流逝和人物的變化。
《留時》的部首是田并,總共有7個筆畫。
《留時》最早出現于《論語·雍也》之中:“年四十而見惡焉,可以無死矣。”這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如果還沒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無法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等于浪費了時間。這就是《留時》這個成語的來源。
《留時》的繁體寫法為「留時」。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留的寫法為「流」,時的寫法為「時」。
他常常沉浸在工作中,不知不覺間《留時》過去了。
留連、留戀、時光流轉、時光荏苒。
時光荏苒、歲月流轉、時光飛逝。
時光停滞、時間停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