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tablist a capital] 定國都。傳說夏禹收九州之金,鑄來九鼎,為傳國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稱定都為定鼎
成王定鼎于 郏鄏。——《左傳·宣公三年》
本朝定鼎改元二年矣。——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1).舊傳 禹 鑄九鼎,以象九州,曆 商 至 周 ,作為傳國重器,置于國都。因稱定立國都為“定鼎”。《左傳·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 晉 潘嶽 《西征賦》:“考土中於斯邑, 成 建都而營築;既定鼎于 郟鄏 ,遂鑽龜而啟繇。” 清 侯方域 《倪雲林十萬圖記》:“ 明太祖 定鼎 金陵 ,建元于戊申。”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今我天王蒙天父天兄下凡帶坐山河,創開天囯、天朝,定鼎 天京 ,奉天誅妖。” 柳亞子 《三月十八日東交民巷六國飯店夜坐有作詩》:“歸心慵夢 江 南好,定鼎終須在 北京 。”
(2).指建立王朝。 南朝 宋 顔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高祖 以聖武定鼎,規同造物。” 唐 魏徵 《十漸不克終疏》:“臣觀自古帝王受圖定鼎,皆欲傳之萬代,貽厥孫謀。” 金 宇文虛中 《上烏林天使》詩之二:“定鼎未應 周 命改,登壇合許 趙 人平。” 明 張煌言 《姑熟既下》詩:“猶憶 高皇 初定鼎,和陽草昧正艱難。”《紅樓夢》第五回:“吾家自國朝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流傳,已歷百年。”
“定鼎”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含義
“定鼎”最初指确定國都。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鼎成為傳國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定都稱為“定鼎”。例如《左傳》記載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河南洛陽)”,即選址建都之意。
2. 引申意義
後引申為建立王朝或政權。如南朝顔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提到“高祖以聖武定鼎”,唐代魏徵《十漸不克終疏》稱帝王“受圖定鼎”以傳萬代。此處“定鼎”強調确立統治地位、鞏固政權。
3. 文化象征
鼎作為權力與正統的象征,使“定鼎”蘊含天命所歸的意味。如周武王伐纣後定鼎中原,象征周朝取代商朝的正統性。後世“定鼎之功”也指開國或奠定基業的關鍵貢獻。
4. 曆史用例
總結
“定鼎”從具體定都行為發展為政權建立的代稱,融合地理、政治與文化象征,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體現中國古代“鼎”作為國家象征的深遠影響。
定鼎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國君确立自己的地位,尤指成為帝王或君主。在中國曆史上,定鼎往往代表着國家的改朝換代和權力的交接。
定鼎的拆分部首是“一日黾”,部首“一”表示一個,部首“日”描述太陽,部首“黾”中的“黽”為象形字,代表了一個涉水橫過來的狀況,合起來“一日黾”表示一個人在太陽下向前行走的形象。
定鼎的筆畫是16畫,其中“定”字的筆畫數為8畫,部首是“宀”,描述了一個房屋的形狀;“鼎”字的筆畫數為8畫,部首是“月”,代表了月亮的形狀。
定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曆史故事《史記·周書·虞夏傳》中,描述了姜子牙協助太公望和齊之祖,陳勝和吳廣等人在定鼎山聚衆起兵,最終推翻了暴虐的秦朝。
定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定鼎”這三個字。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定鼎的“定”字寫作“䘮”,“鼎”字寫作“町”。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
以下是幾個關于定鼎的例句:
1. 劉邦在定鼎之後,建立了漢朝的帝國。
2. 這個國家正處于定鼎的時期,未來的局勢還不确定。
定鼎的組詞有:定鼎之現、鼎力大将、定鼎中原等。
與定鼎相關的近義詞有:即位、登基、稱王等。
與定鼎相關的反義詞有:退位、禅讓、退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