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名。即粽子。以箬叶或芦苇叶等裹米蒸煮使熟。状如三角,古用黏黍,故称。《太平御览》卷八五一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 宋 周邦彦 《齐天乐·端午》词:“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 荆楚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椶櫚叶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餽送。或言为祭 屈原 ,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清 赵翼 《连日竞渡再赋》诗:“竞渡传从 楚 岁时,为投角黍弔 湘 纍。”
角黍(jiǎo shǔ)是汉语中对粽子的古称,特指端午节食用的传统米食。其释义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字形与字义解析
“角”指外形棱角分明,古代粽子常以菰叶(茭白叶)包裹成牛角状;“黍”为黄黏米(黍子),是早期粽子的核心原料。二字结合,生动体现其“以黍米为馅,外包成角形”的特征。《说文解字》释“黍”为“禾属而黏者”,点明其原料特性。
历史渊源与民俗记载
此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说明其与端午节的关联。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进一步记载楚人用菰叶裹黍米投江祭屈原的传说,奠定角黍作为文化符号的地位。
文化象征与演变
角黍不仅是食物,更承载驱邪避疫的寓意。古人认为角形与阳气相关,端午食用可抵御“五毒”。宋代以后,黍米逐渐被糯米替代,但“角黍”之名仍沿用,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端午“角黍堆金”的盛况。
别称与现代定位
亦称“角粽”“筒粽”,现代统称“粽子”。2011年,“端午节(粽子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角黍作为其历史名称,成为研究饮食文化的重要语料。
核心定义:
角黍是以黍米或糯米为馅,用菰叶、箬竹叶等包裹成牛角状的节令食品,特指端午节传统食物,承载祭祀屈原、驱疫祈福的文化内涵。
权威参考来源:
“角黍”是古代对粽子的别称,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角黍即粽子,是一种用箬叶或芦苇叶包裹糯米蒸煮而成的传统食品,因形状多为尖角形,且古时以黏性黍米为原料,故得名“角黍”。
角黍是粽子的古称,承载了古代饮食文化与节俗传统,其名称、形制均与历史背景紧密相关。若需进一步了解粽子的发展历程,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民俗研究资料。
白额虎坌愤变幻无常碧鳞鳞波潮不可开交差分晨宵垂直和短距起落飞机刺请打对子大旱云霓道家流彫掞洞朗端量独峯驼兑拨剁斧石独善鄂垣恶战凡形纷緼革旧从新规简垝垣行步如飞蕙兰梦混挠孑孑结讬吉罗香襟制捐除絶句炬炭剧作家可说来俊临陈茂业愍哀曩哲逆案扭拽奴隶朴握擒贼先擒王膳脯生孩沈想兽符甩闲话苔纸潭濑通首至尾温爱捰袖揎拳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