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失魂蕩魄的意思、失魂蕩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失魂蕩魄的解釋

形容心意煩亂,精神恍惚。《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嚴蕊 ﹞乃是個絶色的女子。一應琴、棋、書、畫、歌舞、管弦之類,無所不通……所以人見了的,沒一個不失魂蕩魄在他身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失魂蕩魄”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因受到強烈刺激或極度恐懼、迷惑時,心神不甯、精神恍惚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人失去理智或自我控制,内心煩亂不安,仿佛靈魂與精神都遊離于體外。常用于描述因驚吓、震撼或極度迷戀而導緻的精神渙散。

  2. 結構分析

    • “失魂”:字面意為失去靈魂,比喻喪失正常思維。
    • “蕩魄”:指心靈動蕩、難以安定。兩者疊加,強調精神狀态的極度混亂。
  3.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明代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描述才女嚴蕊的絕色與才華令人傾倒:“人見了的,沒一個不失魂蕩魄在他身上”。

  4. 使用場景

    • 形容因突發事件(如災難、驚吓)産生的恐慌;
    • 也可指對某人/事物極度癡迷而心神不屬,例如:“觀衆被她的表演震撼得失魂蕩魄”。
  5. 近義詞
    失魂落魄、魂不守舍、心神不定(注:不同語境下情感強度略有差異)。

提示:若需具體例句或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二刻拍案驚奇》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失魂蕩魄的意思

《失魂蕩魄》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精神恍惚,意識不清,無法集中思維和注意力。通常用來描述受到驚吓、震驚、恐懼等情緒刺激後的個體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失魂蕩魄》的拆分部首為“失”、“魂”、“蕩”和“魄”,它們的筆畫數分别為5、14、12和14。

來源和繁體

《失魂蕩魄》一詞源于《莊子·外物》:“故今之人背懼忌病若死,(猶)魂蕩魄颠于傍岸。”原意為魂魄背離本體,遊離于四處。該成語的繁體字為「失魂蕩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古人也曾用不同的字形表達《失魂蕩魄》這個詞。例如,魂字在六朝時期用的是「魂」, 在漢隸字時期中用的是「魂」,古代用的有「魂」。「蕩」字在六朝時期用的是「蕩」,在宋朝時期用的是「蕩」,古代用的有「蕩」。

例句

他聽到那個夜晚的可怕故事後,整個人失魂蕩魄,一直無法恢複正常。

組詞

失魂、失魄、蕩魂、魂不附體、胡思亂想

近義詞

迷失自我、心魂颠倒、神魂颠倒、神志不甯、恍恍惚惚

反義詞

清醒、冷靜、鎮定、專注、集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