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假托受命以行事。《戰國策·齊策四》:“券徧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鮑彪 注:“矯,託也。託言 孟嘗 之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封三娘》:“即以所贈金鳳釵,矯命贈之。”
(2).特指假托君命。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 操 又矯命稱制,遣使發兵。”《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景 以 覺 為宣諭使,召 仁達 朝 金陵 , 仁達 不從。 覺 慚,還至 建州 ,矯命發 汀 、 建 、 信 、 撫 州兵攻 仁達 。”
“矯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定義
指假借上級或君主的命令行事,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戰國策·齊策四》記載,馮谖替孟嘗君收債時“矯命以責賜諸民”,即假托孟嘗君的命令燒毀債券,赢得民心。
曆史用例
部分現代解釋認為“矯命”有“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含義,可能源自“矯”的“糾正”之義,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或為現代引申。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詞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戰國策》《聊齋志異》等原典。
《矯命》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語,它指的是糾正、調整生命的軌迹和命運。它源自于漢語中的“矯”和“命”兩個漢字,通過組合形成了這個詞語。
《矯命》這個詞的第一個字“矯”由兩個部首構成:“矢”和“牛”,總計10畫。而第二個字“命”是由“口”和“十”構成,總計5畫。
《矯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一文中。它是描述人們通過努力和改變自我來改變命運的理念。
在繁體字中,詞語《矯命》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矯命》的寫法沒有太大差異。它們的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隻是有一些細節的變化。
1. 他通過不斷學習和努力工作,成功地矯命改變了他的命運。
2. 古人常用《矯命》一詞來告誡後人,要珍惜時間改變自己的命運。
1. 矯正:改正不良的或錯誤的事物。
2. 命運:人生的軌迹或未來的發展趨勢。
3. 矯健:形容身體硬朗有力。
1. 改命:改變命運。
2. 糾正:修正、改正錯誤或缺陷。
1. 任命:指從上級組織或個人處授予某人擔任某種職務或執行某種任務。
2. 命理:指預測人的一生吉兇和走勢的學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