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唁的意思、吊唁的詳細解釋
吊唁的解釋
[offer one's condolences;mourn;condole] 祭奠死者并對家屬進行慰問
詳細解釋
亦作“吊唁”。哀悼死者并慰問生者。 漢 劉向 《說苑·修文》:“賓客弔唁,無不哀者。”《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忏悔》:“ 支德 不願為官,緻政而歸。聞 施濟 故後,家日貧落,心甚不忍,特地登門弔唁。”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和尚》:“士大夫婦鹹華妝來,搴幃弔唁,冠蓋輿馬塞道路。” 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二章三:“恰巧他的業師死了,他跑到業師家裡去吊唁。”
詞語分解
- 吊的解釋 吊 à 祭奠死者或對遭到喪事的人家、團體給予慰問:吊喪。吊孝。吊唁。憑吊。 慰問遭遇不幸的人:形影相吊。 懸挂:上吊(自缢)。吊燈。 把毛皮綴在衣面上:吊皮襖。 提取,收回:吊銷執照。 中國舊時錢币單
- 唁的解釋 唁 à 吊喪,對遭遇喪事表示慰問:唁電(吊喪的電報)。吊唁。慰唁。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吊唁"是漢語中表達哀悼之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的行為規範與情感表達:
一、字義溯源
- "吊":《說文解字》釋為"問終也",特指對逝者家屬的慰問。《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其本義為追悼死者,延伸為對遭遇不幸者的關懷。
- "唁":《爾雅·釋言》定義為"吊生也",強調對生者的慰問,《漢語大詞典》明确其特指慰問喪家。
二、語義結構
該詞由"吊亡者"與"慰生者"構成雙重行為範式,既包含對逝者的追思儀式,又涵蓋對遺屬的情感撫慰,體現中國傳統喪葬禮儀中"生死兩安"的人文關懷。
三、應用規範
- 正式場景:多用于書面表達及儀式性場合,如"前往靈堂吊唁"。
- 行為準則:包含敬獻挽聯、默哀緻敬、慰問家屬等标準化流程,需遵循"禮不過哀"的傳統規制。
- 情感邊界:區别于普通慰問,特指與死亡事件相關的哀悼行為,具有明确的事由限定性。
四、文化映射
該詞承載着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禮記·檀弓》記載的"吊者入,升自西階"等儀軌,至今仍影響着現代喪禮的基本形态。
網絡擴展解釋
吊唁(diào yàn)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祭奠死者并慰問其家屬的行為,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釋義
- 定義:指親友在他人去世後,通過特定儀式表達哀悼并慰問家屬的活動。
- 讀音:“唁”讀第四聲(yàn),不可誤讀為第二聲。
二、文化背景與出處
- 曆史淵源: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其中“吊”即表達對逝者的哀悼。
- 傳統習俗:包含家屬哭喪、跪拜答謝吊唁者等禮儀,體現對逝者的尊重和家屬的關懷。
三、近義詞辨析
- 吊喪/吊祭:均指參與喪事活動,但“吊唁”更強調對家屬的慰問,而“吊喪”側重儀式本身。
- 憑吊:用于對陵墓、遺迹的紀念(如“憑吊烈士紀念碑”),不可與“吊唁”混淆。
四、使用場景與注意事項
- 適用場合:正式喪葬儀式或親友慰問(例:“外交官前往遇難者家中吊唁”)。
- 常見誤用:不可用于非直接喪事的紀念活動(如清明節掃墓應稱“憑吊”)。
五、例句參考
- 列甯逝世後,數十萬民衆自發前往吊唁。
- 古代官員去世時,同僚常攜挽聯登門吊唁。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詳細文化内涵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左傳》相關文獻或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案堵如故霸攬伴食瘢痍補阙燈檠産床超出赤牒磋琢丹閣電扇颠顔伽馬射線幹顧工藝鈎逮杭莊洪操紅得發紫灰化蠖伸建策鯨濤鼉浪急人積小刻汁空假連綿書利動鈴馬麻醬盲風澁雨勉為其難冥應磨隔泥菩薩牛脂奴官配備箝馬乾噎谯門柔豔鍒穎糅雜尚古子聲技實報實銷屎屁直流石套四不相所除頭足願外區萬年青丸散膏丹烏罐顯陽先業協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