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合祀先王的祭禮。《禮記·禮器》:“大饗其王事與?” 鄭玄 注:“謂祫祭先王。”《荀子·禮論》:“大饗尚玄尊,俎生魚,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 楊倞 注:“大饗,祫祭先王也。”
(2).遍祭五方天帝。《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大饗帝。” 鄭玄 注:“言大饗者,遍祭五帝也。《曲禮》曰‘大饗不問卜’,謂此也。”
(3).謂天子宴飲諸侯來朝者。《周禮·春官·大司樂》:“大饗不入牲。” 鄭玄 注:“大饗,饗賓客也。”《禮記·仲尼燕居》:“大饗有四焉。” 鄭玄 注:“大饗,謂饗諸侯來朝者也。”
(4).指上級以酒食慰勞下級。《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夏四月,大司馬 吳漢 自 蜀 還京師,於是大饗将士,班勞策勳。”《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 巡 出愛妾曰:‘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啗衆,寧惜一妾而坐觀士飢?’乃殺以大饗。坐者皆泣, 巡 彊令食之。”
大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大飨”指古代規模盛大的宴飲活動或祭祀儀式,常用于帝王、諸侯主持的禮儀場合。《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以酒食隆重祭祀祖先或宴請賓客”,強調其禮儀性與集體性特征。該詞由“大”(表規模)與“飨”(表宴飲、祭獻)構成,凸顯儀式的莊重性。
曆史源流
先秦文獻中,“大飨”多指國家層面的祭祀與宴享。《周禮·春官》記載“大飨之禮,祀天神、地祇、人鬼”,表明其最初與宗教祭祀緊密相關。至秦漢時期,詞義擴展至帝王宴請群臣的典禮,如《禮記·仲尼燕居》所述“大飨有四制”,反映其逐漸成為政治儀典的組成部分。
文化内涵
“大飨”承載古代宗法制度與禮樂文明的雙重意義。據《中國禮儀制度研究》分析,該儀式通過共享飲食強化族群認同,同時以等級化的席位安排彰顯權力秩序。其流程包含獻酒、奏樂、分胙等環節,兼具宗教神聖性與世俗規範性。
用例舉證
《左傳·僖公十二年》載“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禮飨之”,此處“飨”即指諸侯級别的接待禮儀;唐代杜佑《通典》提及“開元禮定制,大飨于太廟”,說明該詞在唐代仍為官方禮制術語。明清後,隨着禮制簡化,“大飨”一詞逐漸轉為曆史文獻用語。
“大飨”是古代漢語中的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涵蓋祭祀、宴飲兩類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合祀先王的祭禮
指将曆代先王的神主集中進行合祭的禮儀,屬于宗廟祭祀的最高規格。此禮在《禮記》《荀子》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強調對先祖的尊崇。
遍祭五方天帝
古代帝王在季秋之月(農曆九月)舉行的祭祀活動,對象為東、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屬于國家層面的重大祀典。
天子宴請諸侯
指天子設宴款待來朝觐的諸侯,體現君臣之禮。例如《左傳》記載的諸侯朝見周天子後參與宴會的情景。
上級犒勞下級
上級以酒食慰勞下屬,常見于軍隊凱旋或官員完成重要事務後的慶功場合,具有籠絡人心的政治意義。
“大飨”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可指代祭祀禮儀或宴會活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
薜荔衣冰人藏伏參昴騁氣垂穎出粜打稿旦夕之危倒數方程得佛鄧攸憂電子表釣名放火燒身方明壇膏環官飯好景不長鶴骨霜髯和尚麥弘毅寬厚鴻造回瞻見卒驚豗謹節急觞劇口局任亢悔考練困污苦行頭陀老不曉事雷打不動樂卿沒面目明珠生蚌募兵制能屈能伸婆猴伎普洛齊雞開府齊盟弱息三失慴懼神靈術羹态色梯土屯劄外心枉伏五髒神五諸侯詳肯小胡同新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