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遽的意思、邊遽的詳細解釋
邊遽的解釋
指邊境警報。遽,驿車。古時以邊地的驿車傳遞警報,故稱。《國語·吳語》:“ 吳 晉 争長未成,邊遽乃至,以 越 亂告。” 韋昭 注:“遽,傳也。” 唐 李商隱 《城上》詩:“邊遽稽天讨,軍須竭地征。”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鹹淳三事》:“ 鹹淳 癸酉夏,邊遽日聞,既而 襄州 失守,朝野震動。”
詞語分解
- 邊的解釋 邊 (邊) ā 物體的周圍部分,外緣:邊緣。邊沿。 國家或地區交界處:邊疆。邊界。邊防。邊境。邊陲(邊境)。 幾何學上指夾成角或圍成多角形的直線:等邊三角形。 旁側,近旁:身邊。邊鋒。 方面:邊幹(刵
- 遽的解釋 遽 ù 急,倉猝:遽爾(突然)。遽死。遽然。匆遽。 驚懼、慌張:遽色。惶遽。 古代報信的快馬或驿車:乘遽而至。 遂,就:“塘有萬穴,塞其一,魚何遽無由出?”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邊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一、基本解釋
邊遽(拼音:biān jù)指邊境警報。其中,“遽”指驿車,古代通過邊地的驿車快速傳遞緊急軍情,故稱“邊遽”。這一含義在《國語·吳語》等古籍中有明确記載,如:“吳晉争長未成,邊遽乃至,以越亂告。”(韋昭注:“遽,傳也。”)。
二、詞源與用法
-
詞義構成:
- 邊:指邊疆、邊境。
- 遽:本義為驿車,引申為急速傳遞。古代邊境遇敵襲時,通過驿車快速傳遞警報,因此“邊遽”成為邊境緊急軍情的代稱。
-
文獻例證:
- 唐代李商隱《城上》詩:“邊遽稽天讨,軍須竭地征。”
- 宋代周密《齊東野語》記載:“鹹淳癸酉夏,邊遽日聞,既而襄州失守。”
三、引申含義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3)提到“邊遽”可引申為“行動迅速”,并關聯曆史典故(如李膺作戰迅猛)。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文獻,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現代擴展解釋,需謹慎使用。
四、總結
- 核心含義:古代邊境通過驿車傳遞的緊急警報。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描述古代軍事通信的語境。
- 注意:若需引用引申義“行動迅速”,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并标注來源差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國語》《李商隱詩集》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邊遽:
邊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邊界,邊緣,也可以指快速,急速,迅速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邊遽的拆分部首是辵(辶),由8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邊遽是一個由辶部和巨部組成的漢字,它的意思和寫法源于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造字原理。在繁體中,邊遽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為“邊遽”。
古時候漢字寫法和例句:
古時漢字寫法中,邊遽沒有出現,它是現代漢字的構造和使用。下面是一個例句:
他邊遽地跑來跑去,看上去很忙碌。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邊疆、邊緣、行遙、逸遙、疾馳。
近義詞:疾速、飛速、迅疾、飛躍。
反義詞:緩慢、遲緩、安穩、平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