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遽的意思、边遽的详细解释
边遽的解释
指边境警报。遽,驿车。古时以边地的驿车传递警报,故称。《国语·吴语》:“ 吴 晋 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 越 乱告。” 韦昭 注:“遽,传也。” 唐 李商隐 《城上》诗:“边遽稽天讨,军须竭地征。”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咸淳三事》:“ 咸淳 癸酉夏,边遽日闻,既而 襄州 失守,朝野震动。”
词语分解
- 边的解释 边 (邊) ā 物体的周围部分,外缘:边缘。边沿。 国家或地区交界处:边疆。边界。边防。边境。边陲(边境)。 几何学上指夹成角或围成多角形的直线:等边三角形。 旁侧,近旁:身边。边锋。 方面:边干(刵
- 遽的解释 遽 ù 急,仓猝:遽尔(突然)。遽死。遽然。匆遽。 惊惧、慌张:遽色。惶遽。 古代报信的快马或驿车:乘遽而至。 遂,就:“塘有万穴,塞其一,鱼何遽无由出?”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边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理解:
一、基本解释
边遽(拼音:biān jù)指边境警报。其中,“遽”指驿车,古代通过边地的驿车快速传递紧急军情,故称“边遽”。这一含义在《国语·吴语》等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如:“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韦昭注:“遽,传也。”)。
二、词源与用法
-
词义构成:
- 边:指边疆、边境。
- 遽:本义为驿车,引申为急速传递。古代边境遇敌袭时,通过驿车快速传递警报,因此“边遽”成为边境紧急军情的代称。
-
文献例证:
- 唐代李商隐《城上》诗:“边遽稽天讨,军须竭地征。”
- 宋代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咸淳癸酉夏,边遽日闻,既而襄州失守。”
三、引申含义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3)提到“边遽”可引申为“行动迅速”,并关联历史典故(如李膺作战迅猛)。但这一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文献,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现代扩展解释,需谨慎使用。
四、总结
- 核心含义:古代边境通过驿车传递的紧急警报。
- 使用场景: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描述古代军事通信的语境。
- 注意:若需引用引申义“行动迅速”,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并标注来源差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国语》《李商隐诗集》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边遽:
边遽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边界,边缘,也可以指快速,急速,迅速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边遽的拆分部首是辵(辶),由8个笔画组成。
来源和繁体:
边遽是一个由辶部和巨部组成的汉字,它的意思和写法源于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的造字原理。在繁体中,边遽的写法保持不变,仍为“边遽”。
古时候汉字写法和例句:
古时汉字写法中,边遽没有出现,它是现代汉字的构造和使用。下面是一个例句:
他边遽地跑来跑去,看上去很忙碌。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边疆、边缘、行遥、逸遥、疾驰。
近义词:疾速、飞速、迅疾、飞跃。
反义词:缓慢、迟缓、安稳、平缓。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