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眼疾。《淮南子·俶真訓》:“夫梣木色青翳而蠃瘉蝸睆,此皆治目之藥也。” 高誘 注:“蝸睆,目疾也。” 明 歸有光 《陳處士妻王孺人墓志銘》:“晚年目蝸睆,朦朦然甚不自得。”
“蝸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眼疾。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蝸睆”指一種眼部疾病,具體症狀為視力模糊或目昏不明,常見于古籍記載。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
文獻出處
其他信息
注意:該詞未收錄于現代常用詞典,建議結合具體古文語境理解其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淮南子》或歸有光文集原文。
《蝸睆》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人的眼睛似蝸牛觸角的樣子,形容眼神遲鈍或呆滞。
《蝸睆》的部首是虍(hū),總共有14個筆畫。
《蝸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内篇·知北遊》:“瞻彼淇澳,莫如乘舟,蒙茸缧絏,安用且招。”其中的“蒙茸缧絏”一詞,解釋為蝸牛的角首,意思是眼神呆滞。
《蝸睆》的繁體為「蝸睆」。
在古代的寫法中,蝸睆曾寫作「螅睆」,具體使用方法請參考古代字典或文獻。
1. 他一直坐在那裡,眼睛呆滞,真是蝸睆一般。
2. 她的臉上沒有一絲表情,充滿了蝸睆的神情。
蝸睆的相關組詞有:蝸牛、蝸牛書童、蝸行虺響。
近義詞包括:呆滞、遲鈍、無神等。
反義詞包括:明亮、有神、銳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