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官的意思、土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官的解釋

(1).古代主管水土的官。《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其神後土” 漢 鄭玄 注:“後土,亦 顓頊氏 之子,曰 黎 ,兼為土官。”《宋書·禮志四》:“社主土神,司空土官,故祭社使司空行事。”

(2).地神。 唐 陸龜蒙 《祝牛宮辭序》:“冬十月耕牛為寒,築宮納而皁之。建之前日,老農請乞靈於土官,以從鄉教。予勉之而為之辭。”

(3).見“ 土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土官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指元、明、清時期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官職,由當地部族首領世襲擔任。 這是“土官”最常見和核心的含義。中央政府為管理西南、西北等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推行“土司制度”(或稱“土官制度”),任命當地有威望的部落首領或頭人擔任官職,如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讨使、長官司長官、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這些官職通常是世襲的,土官在轄區内擁有較大的自治權,負責管理本族事務、維持地方秩序、繳納貢賦并聽從中央調遣。此制度是中央王朝“因俗而治”、“以夷制夷”統治策略的體現。明清時期,中央政府逐步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即廢除世襲土官,改由中央派遣的流官(非世襲、有任期的官員)進行管理,以加強中央集權。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指五行官制中負責土地、農業事務的官員(此義較少用且較古)。 在中國古代依據五行觀念設立的官制中,“土官”特指負責與“土”行相關事務的官員,即掌管土地、農業、疆域、建築等事務的官職。例如,《禮記·月令》中提到的“土正”或“後土”之官,其職責與之相關。這個含義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理解古代文獻。

    來源:王力主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總結來說,“土官”一詞在現代漢語語境下,主要指中國元明清時期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由當地首領世襲擔任的地方官職,是土司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土官”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隨曆史背景和語境不同而變化。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古代主管水土的官職
    源于《禮記·月令》及漢代鄭玄注,指負責水土管理的官員。例如《宋書·禮志四》提到“司空土官”主持祭祀土神的活動。

  2. 地神的别稱
    在部分文獻中,“土官”與土地神相關,如唐代陸龜蒙的《祝牛宮辭序》提到祭祀土官的習俗。


二、曆史制度中的“土官”

  1. 邊疆行政制度
    秦漢至明清時期,中央政權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官制度”,即任命當地首領為世襲官員,管理本族事務。例如:

    • 元代:通過“土官制”控制西南地區,減少民族沖突(如摩些首領麥氏)。
    • 明清:發展為“土司制度”,土官需向中央納貢并接受調遣,職權涉及行政、軍事和司法。
  2. 特點與影響

    • 雙重管理:中央派流官監督,地方由土官自治,平衡穩定與集權。
    • 民族融合:促進邊疆地區與中原的文化交流,降低治理成本。

三、成語意義(貶義)

  1. 指代無能的官員
    明代起,“土官”被引申為諷刺不稱職、濫用職權的官員。例如典故中官員面對土地荒廢卻無作為,反映其失職。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官僚體系中的腐敗或無能現象,如“土官當道,百姓遭殃”。


四、相關概念辨析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制度史及成語典故,如需進一步探讨某一方面,可參考故宮博物院等權威來源(如)。

别人正在浏覽...

愛憫班幹部鼈甲車鬓鵶稱孤道寡叱馭單究道根倒着電氣燈法鼓風趣紛沓焚焮芙蓉國附贅懸疣隔壁撺椽歌袴拐兒蠱殺鼓舌宏亮鴻鶱鳳立蕙帶驚濑矜競據地蹶拔開説略刃蓮掌領款淩煙像柳家新樣亂羣闾閻安堵命棹蓦山溪南齋驽闇暖律賠墊憑籍蒲萐氣臌傾筐清壯窮鱗辱汙勝地詩圖首本水質圍捕無藉之徒香浄相助顯舉仙衛小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