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cause for a quarrel or dispute] 争端;事端
彼無間隙,而自啟釁端,就使克之,後患愈重。——《新編五代史平話》
猶争端;事端。 宋 王谠 《唐語林·政事下》:“今者,﹝ 南詔 ﹞雖起釁端,未深為敵,宜化以禮誼。”《舊五代史·晉書·桑維翰傳》:“ 契丹 與國家,恩義非輕,信誓甚篤,雖多求取,未至侵淩。豈可先發釁端,自為戎首!”《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喬太守 ﹞問 劉公 道:‘當初你兒子既是病重,自然該另換吉期……這都是你自起釁端,連累女兒。’”《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更有一等狠心腸的人,詐害親戚,侵占鄉裡。人人懼憚,個個收歛,怕生出釁端撞在他網裡了。” 清 林則徐 《批澳門廳為義律呈訴吐嘧三闆至九龍被炮攻擊禀》:“該夷果能恪遵法度,不起釁端,凡我天朝文武各員,無不以禮相待。”
釁端,漢語書面語詞彙,指引發争端的事由或征兆。該詞由兩個語素構成:"釁"本義指古代祭祀時用牲畜血塗器物的縫隙,《說文解字》釋為"血祭也",後引申為嫌隙、争端;"端"即開端、起始。《漢語大詞典(第7版)》明确指出"釁端"特指"争端發生的由頭",多用于描述國際關系或重大事件中矛盾的初始形态。
從語用特征來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其為書面語詞彙,常見于政論文章和曆史文獻。例如《左傳·桓公八年》"仇有釁,不可失也"中的"釁"已蘊含争端萌芽的語義,這與現代"釁端"的詞義演變一脈相承。在近義詞辨析方面,"争端"側重已發生的糾紛,而"釁端"更強調引發糾紛的初始因素,如《清史稿》記載鴉片戰争時多次使用"釁端既開"來指代戰争導火索。
權威辭書《辭海(第七版)》特别指出,該詞在當代多用于外交辭令和史學論述,具有莊重語體色彩。其構詞方式保留着古代漢語的使動用法特征,"釁"作為動詞性語素與名詞性語素"端"組合,形成"使争端開端"的複合詞義。這種構詞法與現代漢語常見的偏正結構形成對比,體現了漢語詞彙發展的曆時性特征。
來源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7版)》、夏征農主編《辭海(第七版)》。
“釁端”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xìn duān,主要指争端、事端,多用于描述引發沖突或矛盾的開端。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引發争執或矛盾的事由,常見于書面語境。例如:“尋找釁端”即指故意制造矛盾。
詞源與結構
曆史文獻引用
現代語境
多用于描述國家、團體或個人間因利益、觀念等差異引發的沖突。例如:“兩國因領土問題屢啟釁端。”
如果需要查看更多曆史用例或具體出處,可參考《新編五代史平話》《福惠全書》等文獻來源。
百家飯白金漢宮班叙閉鎖步辇傳祚出入賜族岱鬥懛子吊水第一性芳鄰煩怏負釜高居深拱耕墾挂累國郊核彈揮目簡淡講匠尖尖膠膠膊膊驕竪焦頭錦帆精巧京周羁魄寄乳峻隘抗答誇绮枯查離悰列風淫雨李廣不侯陵弱魔事甯封子逆證噗碌碌遣除羌胡容氣三累上人燒紙攝制失竊狧穅及米唐殷退黜委貌文字飲倭奴巫山纖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