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黐膠。用細葉冬青樹皮制成的木膠,可以黏鳥。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膠黐取虎》:“我不煩一矢之遺,當以膠黐取之,如黏飛雀之易也。”
“膠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傳統黏合劑,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膠黐(jiāo chī)指用細葉冬青樹皮制成的木膠,具有強黏性。其名稱由“膠”(黏性物質)和“黐”(特指木膠)組合而成。
原料與制作
以細葉冬青莖部的内皮為原料,經搗碎加工制成。這種植物膠在古代屬于天然黏合劑,類似桃膠或鳔膠,但專用于特定場景。
用途
主要用于捕鳥,将膠塗于樹枝或器具表面,利用其黏性粘住鳥類羽毛。宋代文獻《春渚紀聞》還記載了用膠黐捕虎的特殊案例,顯示其黏性極強。
曆史與文獻
該詞可見于古籍,如宋代何薳的筆記“膠黐取虎”,比喻此類膠的黏性效果顯著,甚至能困住大型動物。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黐”字已不常用,類似功能的黏合劑多被化學膠替代。但“膠黐”作為傳統工藝的體現,仍具有文化和曆史研究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黏合劑工藝或文獻中的具體案例,可參考《春渚紀聞》等古籍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膠黐》指的是物體粘性強、容易粘連的特性。在生活中,膠黐常常用來形容黏糊的物質或具有粘性的表面。
《膠黐》的偏旁部首是“⺼”(肉部)和“黑”(黑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膠黐》是一詞的簡化字,繁體字為「膠黐」。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膠黐》的古代字形也存在變化,不過整體結構仍保持相似。例如「膠」是用「⺍」(辛部)代替現代簡化字的「⺼」,而「黐」則與現代字相同。
1. 這種膠黐很粘,要小心不要弄髒衣服。
2. 我的手被膠黐粘住了,無法移動。
1. 膠黐劑
2. 膠黐紙
3. 膠黐性
黏稠、粘滞、黏性
不粘、不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