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極細微的事物。 宋 蘇轼 《贈章默》詩:“不辭毛粟施,行自丘山積。” 宋 蘇轼 《贈眼醫王生彥若》詩:“間關絡脈中,性命寄毛粟。”
(2).形容衆多。 金 元好問 《繼愚軒和黨承旨雪詩》之二:“今古幾詩人,擾擾劇毛粟。吾愛 陶 與 韋 ,泠然扣冰玉。”
“毛粟”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呈現兩種相反的解釋,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比喻極細微的事物
由“毛”(鳥羽)和“粟”(小米)組成,字面形容微小之物。如蘇轼《贈章默》中“不辭毛粟施,行自丘山積”,以微小積累終成丘山,比喻積少成多。此外,《贈眼醫王生彥若》的“性命寄毛粟”也指生命寄托于細微的脈絡中。
形容衆多
部分文獻中,“毛粟”引申為數量龐大,如金代元好問的詩句“擾擾劇毛粟”,用紛亂的粟米形容詩人數量之多。
使用場景:
(參考來源:高權威性詞典、2,部分例句來自、6)
《毛粟》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小米和谷子,泛指糧食。它代表了人們對食物的需求和渴望。
《毛粟》的拆分結構為“毛”字和“粟”字。其中,“毛”字的部首是“毛”,總計4畫;“粟”字的部首是“米”,總計4畫。
《毛粟》這個成語早在《論語》中就有所提及,出自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對話,形容了生活艱苦的情景。
在繁體字中,《毛粟》被寫作《毛粟》。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毛粟》這個成語而言,其古時候的寫法是“毛粟”,并沒有明顯的差異。
1. 他們的田地收割得很好,一年的《毛粟》就能夠保證全村的食物供應。
2. 這個國家的農民耕種出豐收的《毛粟》,為人民的生活增添了光明。
成語中,《毛粟》沒有常見的組詞使用。
與《毛粟》意思相近的成語有《五谷豐登》和《飛鳥盡、良弓藏》。它們都代表了豐收和物産充足。
反義詞中,常與《毛粟》相對的成語是《一窮二白》和《一無所有》,它們形容缺乏或一無所有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