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旟的意思、旌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旟的解釋

泛指旗幟。 清 唐孫華 《冬日書懷》詩之二:“餘皇張旌旟,冶女炫珠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旌旟”是古代漢語中由“旌”與“旟”組合而成的合成詞,主要用于描述旗幟的形制與功能。根據《漢語大詞典》,“旌”本指以牦牛尾或五色羽毛裝飾竿頭的旗幟,多用于儀仗、指揮或标識身份,例如《周禮·春官》記載“旌,析羽為旌”;“旟”則特指繪有鳥隼圖案的軍旗,象征行軍迅疾如飛,如《詩經·小雅》中“旟旐有翩”即描述戰旗飄揚的景象。兩字連用後,“旌旟”既可泛指各類旗幟,也常代指軍隊或權力象征,如唐代詩人杜甫《北征》詩雲“旌旆夾兩山”,即以旌旟渲染戰場景象。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旌”與“旟”均屬形聲字,分别以“㫃”(旗幟類部首)為形旁,佐證其與旗幟的密切關聯。古代文獻中,“旌旟”多出現于軍事、祭祀場景,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前茅慮無”,杜預注“慮無,如今軍行前有斥候蹹伏,皆持以绛及白為幡”,其中“幡”即涵蓋旌旟類旗幟的指揮功能。

參考資料:

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

2.《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周禮注疏》(鄭玄注,中華書局,2000年)

4.《詩經譯注》(程俊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網絡擴展解釋

旌旟(jīng y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旗幟,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1.基本釋義

旌旟泛指旗幟,特指古代軍旗或儀仗用旗。其中,“旌”指用羽毛裝飾的旗杆,象征權威或表彰;“旟”為畫有鳥隼圖案的旗幟,多用于軍事場合。

2.字義分解

3.引證與用途

清代詩人唐孫華在《冬日書懷》中寫道:“餘皇張旌旟,冶女炫珠貝”,描述戰船懸挂旌旟的壯觀場景,體現其軍事或儀仗功能。這類旗幟常用于軍隊、儀仗隊或重要典禮,以彰顯威儀。

4.近義詞區分

5.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旌旟”已不常見,主要用于古典文獻或詩詞引用,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意象。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軍事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邦極巴山夜雨标程賓人鄙異絺绤東扯葫蘆西扯瓢戹年餓殍滿道二葷鋪反迕飛奇鈎貨粉壁鳳翅盔妢胡圭表和铎覈究洪造懷鉛揮犀鹘起郊内郊丘吉谶節油局戚款順硠磕老根量時度力龍夜律乘某士平甯鋪食虔劉牽萦洽願親擥任滿三大奇書上戮剩有水土保持睡王絲蠒死胎頌子鎖應素絲良馬天緣奇遇鐵搭提煉亭障窩膿包無的放矢狎敵相術銷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