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黐胶。用细叶冬青树皮制成的木胶,可以黏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胶黐取虎》:“我不烦一矢之遗,当以胶黐取之,如黏飞雀之易也。”
“胶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一种传统黏合剂,以下是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
胶黐(jiāo chī)指用细叶冬青树皮制成的木胶,具有强黏性。其名称由“胶”(黏性物质)和“黐”(特指木胶)组合而成。
原料与制作
以细叶冬青茎部的内皮为原料,经捣碎加工制成。这种植物胶在古代属于天然黏合剂,类似桃胶或鳔胶,但专用于特定场景。
用途
主要用于捕鸟,将胶涂于树枝或器具表面,利用其黏性粘住鸟类羽毛。宋代文献《春渚纪闻》还记载了用胶黐捕虎的特殊案例,显示其黏性极强。
历史与文献
该词可见于古籍,如宋代何薳的笔记“胶黐取虎”,比喻此类胶的黏性效果显著,甚至能困住大型动物。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黐”字已不常用,类似功能的黏合剂多被化学胶替代。但“胶黐”作为传统工艺的体现,仍具有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黏合剂工艺或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春渚纪闻》等古籍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胶黐》指的是物体粘性强、容易粘连的特性。在生活中,胶黐常常用来形容黏糊的物质或具有粘性的表面。
《胶黐》的偏旁部首是“⺼”(肉部)和“黑”(黑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胶黐》是一词的简化字,繁体字为「膠黐」。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胶黐》的古代字形也存在变化,不过整体结构仍保持相似。例如「膠」是用「⺍」(辛部)代替现代简化字的「⺼」,而「黐」则与现代字相同。
1. 这种胶黐很粘,要小心不要弄脏衣服。
2. 我的手被胶黐粘住了,无法移动。
1. 胶黐剂
2. 胶黐纸
3. 胶黐性
黏稠、粘滞、黏性
不粘、不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