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翦燭的意思、翦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翦燭的解釋

語出 唐 李商隱 《夜雨寄北》詩:“何當共翦西牕燭,卻話 巴山 夜雨時。”謂剔燭芯。後以“翦燭”為促膝夜談之典。 元 楊載 《題火涉不花同知畫像》詩:“鷫鸘裘暖鳴鞭疾,翡翠簾深翦燭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翦燭”是一個源自古典詩詞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本義與出處
    “翦燭”字面意為剪去燭芯(即“剔燭芯”),出自唐代李商隱《夜雨寄北》的經典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裡的“翦”通“剪”,指修剪燭芯以維持燭光明亮,描繪了深夜秉燭長談的場景。

  2. 引申含義
    在原詩語境中,“翦燭”被賦予情感色彩,成為促膝夜談、親友相聚的象征。後世文學作品中,該詞常用來表達對重逢的期盼或追憶往昔溫馨時光,例如元代楊載詩句“翡翠簾深翦燭頻”,宋代楊萬裡詩中“翦燭小童殊解事”則進一步将其融入生活化場景。

  3. 相關成語擴展
    衍生出的成語“西窗翦燭”(或“剪燭西窗”)更強化了“親友聚談”的意象,部分文獻也引申為“黃昏時堅持工作”的隱喻,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該詞既保留具體動作描述,又承載了古典文學中深厚的情感寄托,常見于表達思念、相聚或懷舊主題的文本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翦燭》的意思

《翦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剪滅蠟燭的火焰”。

拆分部首和筆畫

《翦燭》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羽”和“火”,歸屬于“刀”部首。

《翦燭》一共有10畫。

來源

《翦燭》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齊梁晉南北朝時期,最早見于《梁書·世祖紀》:“王敬則晨夕警急,燈燭翦滅,因請歸臣。”意指在夜晚謹慎警戒,剪滅蠟燭的火焰。

繁體

《翦燭》的繁體字為「翦蠟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翦燭》的古時寫法為「翦燭」。

例句

他小心翼翼地将手中的剪刀靠近蠟燭,翦燭的動作優雅而準确。

組詞

組詞:剪刀、火焰、燈燭、動作、手中

近義詞

近義詞:熄滅、消滅、褪色、滅亡、消亡

反義詞

反義詞:點燃、燃燒、燃烤、照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