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紅色的荷花。 南朝 齊 謝朓 《夏始和劉潺陵》:“白蘋望已騁,緗荷紛可襲。” 唐 蘇瓌 《興慶池侍宴應制》詩:“帷齊緑樹當筵密,蓋轉緗荷接岸浮。”
“缃荷”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源與構成
“缃”指淺黃色或淡紅色,古代常用作染料;“荷”即蓮花。組合後形容色澤柔蓮花,如南朝謝朓詩句“白蘋望已騁,缃荷紛可襲”()。
文學意象
唐代蘇瓌《興慶池侍宴應制》中“蓋轉缃荷接岸浮”,通過“缃荷”描繪荷塘的淡雅景緻()。
象征性擴展
因蓮花在傳統文化中象征高潔,“缃荷”逐漸被用來比喻服飾色彩鮮豔卻不豔俗,尤其用于贊美女性衣着的典雅()。
使用場景
既可用于具體描述服飾(如“她一身缃荷色長裙”),也可抽象形容事物外表的精緻美感()。
如需進一步探究詩詞引用或用法示例,可查閱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缃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黃白相間的蓮花。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其中“缃”表示黃白相間的顔色,而“荷”則指代蓮花。
《缃荷》這個詞的部首拆分是缶(fǒu)和艸(cǎo),其中缶是冒出火的意思,艸是植物的意思。而它的總筆畫數是18畫,其中缶部有6畫,艸部有12畫。
《缃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中的《衛風·氓》:“綢缃绮之,馮婦病之。”在古代,綢缃就是指黃白相間的蓮花。至于繁體字,通常是将“绛荷”作為《缃荷》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也有所不同。關于《缃荷》這個詞的古漢字寫法,有時候會使用“綃荷”的形式來表示。
以下是一些使用《缃荷》這個詞的例句:
1. 她頭上戴着一朵缃荷,顯得格外美麗。
2. 園中的池塘裡盛開着缃荷,美麗極了。
組詞:缃绮(xiāng qǐ)
近義詞:黃蓮、绛荷
反義詞:白荷、白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