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司;糾紛。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八:“ 君瑞 懸梁, 鶯鶯 覓死, 法聰 連忙救。您死後教人打官防。” 元 石德玉 《秋胡戲妻》第四折:“我這裡便破步撩衣,走向前來,揝住羅裳,喒兩個明有官防。” 元 李緻遠 《還牢末》第三折:“可鄰我媳婦先亡,兒女悽惶,我又遭着官防。”
(2).舊時官府的一種長方形公章。 吳玉章 《從甲午戰争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十九:“我 林畏生 罪多得很!砍官防,其罪一也;撕委任狀,其罪二也;辱罵都督,其罪三也;鬧軍政府,其罪四也。看你們敢把我 林畏生 怎麼樣!”
(3).指官府的公文。 元 無名氏 《謝金吾》第一折:“[正旦唱]怎生的打碎了這牌額?[ 謝金吾 雲]我便碎了這面牌,打甚麼不緊,你要告,告了我去。[正旦唱]難道你有官防無世界?”
“官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官司或糾紛
指涉及官府的訴訟或民間糾紛。例如《董西廂·卷八》中提到“您死後教人打官防”,這裡指因糾紛引發訴訟。元雜劇《秋胡戲妻》中也有“明有官防”的表述,強調雙方存在需官府裁決的矛盾。
官府的長方形公章
舊時官方使用的印章,常用于公文籤署或證明權威。例如吳玉章在回憶錄中提及“砍官防”作為林畏生的罪名之一,反映公章在行政中的重要性。
官府的公文
泛指官方發布的文書或憑證物件。元代無名氏《謝金吾》中“難道你有官防無世界”,此處“官防”可理解為公文或官方憑證。
“官防”的詞義演變反映了古代中國司法與行政的關聯性,既有具體的實物(公章、公文),也涉及抽象的法律程式(訴訟)。需注意,其現代使用已較少見,多出現于古籍或曆史研究場景。
以上解釋綜合自多個來源。
《官防》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宀》和《阝》,其中《宀》是“寶蓋頭”部首,而《阝》則是“阜”部首。
《官防》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其古時的寫法可能和現代有所不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官防」。它的意義是指國家官方機構采取的各種手段來預防或防止某種行為或事件的發生。
下面是一個例句:
官防的措施和政策可以減少犯罪率。
在組詞方面,與《官防》相關的詞語可能有:
1. 官方:指國家的權威機構或官方的事務;
2. 防範:指采取預防措施來避免某種不良情況的發生;
3. 預防:指在事情發生之前采取措施,以避免不良情況或災難性後果的發生;
4. 防止:指采取措施來制止某種不良行為或事件的發生。
與《官防》相反的義詞可能有:
1. 容忍:指對某種不良情況或行為的默許或不予幹預;
2. 縱容:指對不良行為或情況的放縱或寬容;
3. 排斥:指主動拒絕或排除某種人、事、物;
4. 放任:指對不良行為的放任或不加幹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