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計時器。即漏壺。因漏壺的箭上刻符號表時間,故稱。《六韬·分兵》:“明告戰日,漏刻有時。”《漢書·哀帝紀》:“漏刻以百二十為度。” 顔師古 注:“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6*解·釋道祖》:“山中無漏刻,乃於泉水中立十二葉芙蓉,因流波轉,以定十二時,晷影無差焉。”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七:“國朝置天文院於禁中,設漏刻、觀天臺、銅渾儀,皆如司天監,與司天監互相檢察。”
(2).頃刻。《漢書·王莽傳中》:“捕斬虜 騶 ,平定東域,虜 知 殄滅,在于漏刻。”《資治通鑒·漢王莽地皇二年》:“ 莽 召問羣臣禽賊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屍,命在漏刻。’” 胡三省 注:“言得罪於天,死在須臾。”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一:“丁亥歲三月晦日,忽被急徵鋃鐺拖曳,命在漏刻。”
(3).借指時間。 唐 劉長卿 《喜朱拾遺承恩拜命赴任上都》詩:“ 滄州 離别風煙遠,青瑣幽深漏刻長。”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漏刻漢語 快速查詢。
“漏刻”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計時工具,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漏刻由“漏壺”和“刻度箭”組成,通過水流與浮箭的配合計量時間。其中:
在古籍中,“漏刻”也引申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結構演變或文化關聯,可參考搜狗百科和今日頭條的詳細記載。
漏刻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漏 (lòu) 和刻 (kè)。
漏是由水滴從容器裡逐漸滲出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8畫。漏的部首是氵,表示與水相關。
刻是用刀或其他尖銳工具在物體表面刻下圖案或文字的動作,它的筆畫數是6畫。刻的部首是刂,表示與刀相關。
漏刻這個詞經常被用來形容時間的流逝,就像水通過漏洞滲出一樣。
在繁體中文中,漏刻的寫法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漏的形狀并不完全一樣。在金文和隸書中,漏的形狀是一個口袋在滴水。到了楷書時代,漏的形狀變成了“谷”字形。
以下是漏刻在句子中的例句:
他就像一個漏刻的水鐘,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
組詞:漏水、漏洞、刻度、刻苦、刻薄。
近義詞:流逝、消逝、滲透。
反義詞:停滞、停頓、滞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