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似馬蹄的鼈。最為肥美。 宋 梅堯臣 《宣州雜詩》之十六:“沙水馬蹄鼈,雪天牛尾貍。”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 楊東山 嘗為餘言:昔 周益公 、 洪容齋 嘗侍 壽皇 宴。因談肴核,上問 容齋 ‘卿鄉裡何所産?’ 容齋 , 番陽 人也,對曰:‘沙地馬蹄鼈,雪天牛尾狸。’”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種羊》:“最肥而不甚大,今所謂馬蹄鼈是也。”
“馬蹄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多個文獻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指大小近似馬蹄的鼈,因肉質肥美而著稱。該詞主要用于描述鼈的體型特征和食用價值。
宋代詩文
北宋詩人梅堯臣在《宣州雜詩》中寫道:“沙水馬蹄鼈,雪天牛尾貍”,将馬蹄鼈與牛尾狸并列,體現其作為地方特色食材的地位。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洪容齋(江西鄱陽人)曾向宋孝宗提及家鄉特産“沙地馬蹄鼈,雪天牛尾狸”。
明代筆記
沈德符《敝帚軒剩語·種羊》提到“最肥而不甚大,今所謂馬蹄鼈是也”,說明明代仍沿用此名稱。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學賞析。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鶴林玉露》《宣州雜詩》等原文。
馬蹄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一種生物類别,屬于爬行動物中的鳄形目鼈科。馬蹄鼈的學名為Trionychidae。
馬蹄鼈的部首是馬,由馬部和貝部組成,總共有12個筆畫。
馬蹄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動物》一書中,用來描述這種動物。在繁體字中,馬蹄鼈的寫法為馬蹄鱉。
在古代漢字中,馬蹄鼈的寫法為“馬蹄靽”,其中“靽”為古代的一個偏旁部首,和現代的部首“貝”相似。
1. 據說馬蹄鼈能夠迅速變色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2. 這個池塘裡有許多馬蹄鼈在遊動。
馬蹄鼈可進行一些組詞,例如:
1. 馬蹄鼈殼
2. 馬蹄鼈鱗片
3. 馬蹄鼈孵化
近義詞可以是鳄魚、龜、甲魚等。
反義詞可以是鳥類、獸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