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獸渡河的意思、三獸渡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獸渡河的解釋

佛教以兔、馬、象三獸渡河入水之深淺,喻小、中、大三乘證道之高下。《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善男子,如 恒河 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 恒河 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後泛指修行。 唐 李邕 《大相國碑》:“若天若人,或賢或達,雖萬牙出地,而三獸渡河,使不聞者聞,未悟者悟,豈虛也哉!”亦省作“ 三獸渡 ”。 清 陳先貞 《戊申生日示兩兒》詩:“漫憐三獸渡,閑作五禽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獸渡河"是漢語中源自佛教典故的成語,出自《大般涅槃經》。其字面指兔、馬、象三種動物渡河時深淺不同的狀态,引申比喻修行者因根器差異而領悟佛法的層次不同。《漢語成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用同一方法達到不同境界的隱喻"。

該典故的象征體系包含三重維度:

  1. 渡水深度:兔浮于水面,馬半身入水,象則腳踏實地,對應《優婆塞戒經》所述"聲聞、緣覺、菩薩"的修行次第
  2. 能力差異:兔象征凡夫俗子的淺層智慧,馬代表中等根器的修行者,象喻指大乘菩薩的究竟圓滿,《佛學大辭典》強調這種差異"非水有深淺,乃獸力有别"
  3. 終極目标:無論深淺皆為渡河,正如《法華經》"三乘歸一"思想,最終指向解脫生死的共同方向

此成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教育領域,比喻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據《中華成語故事》考證,宋代禅宗語錄已将其轉化為世俗教化用語,強調"法無高下,應機者妙"的實踐哲學。

網絡擴展解釋

“三獸渡河”是佛教典故衍生的成語,出自《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其核心含義通過兔、馬、象三獸渡河的深淺差異,比喻佛教修行者對教義領悟程度的層次差異:

  1. 佛教三乘對應

    • 兔(浮于水面):象征“聲聞乘”,指僅理解表面教義、未深入本質的修行者。
    • 馬(半浮半沉):對應“緣覺乘”,指能部分領悟佛法但未達究竟的修行者。
    • 象(觸及河底):代表“如來乘”(即佛的境界),喻指徹底通達教義、證得圓滿的修行者。
  2. 哲學隱喻
    該成語強調修行境界的深淺差異,以恒河象征“十二因緣”的佛法體系,指出不同根器者對真理的體悟程度不同。

  3. 引申用法
    後泛指一切修行或學習過程中的層次差異,如唐代李邕《大相國碑》用“三獸渡河”比喻不同悟性者對佛法的理解。

需注意,部分低權威性資料(如)誤将三獸解釋為老虎、狼、熊,并曲解為“冒險行事”,此為訛傳。正确含義應基于佛教經典,強調修行深淺而非危險程度。

别人正在浏覽...

暗谷鞭勵不瞚側記超導辰牌鄧通山琱柈定道黩敬多端惡上佛妝符官袱駝扶衛服役扞遏哏哏刮刬冠醴官銜黑心洪基洪柯回響剪路建生絞刀楬豆機惠亟墨胫部經星謹慎絕續寬愉老扈樂退安貧靈淑流徒羅針麪市明眸皓齒南北朝嘔嘔慶演傻呵呵上選天下一家土狗偉論文書問恤文劄沃漏無瑕可擊小猢狲蟹舍信而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