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以兔、馬、象三獸渡河入水之深淺,喻小、中、大三乘證道之高下。《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善男子,如 恒河 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 恒河 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後泛指修行。 唐 李邕 《大相國碑》:“若天若人,或賢或達,雖萬牙出地,而三獸渡河,使不聞者聞,未悟者悟,豈虛也哉!”亦省作“ 三獸渡 ”。 清 陳先貞 《戊申生日示兩兒》詩:“漫憐三獸渡,閑作五禽嬉。”
“三獸渡河”是佛教典故衍生的成語,出自《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其核心含義通過兔、馬、象三獸渡河的深淺差異,比喻佛教修行者對教義領悟程度的層次差異:
佛教三乘對應
哲學隱喻
該成語強調修行境界的深淺差異,以恒河象征“十二因緣”的佛法體系,指出不同根器者對真理的體悟程度不同。
引申用法
後泛指一切修行或學習過程中的層次差異,如唐代李邕《大相國碑》用“三獸渡河”比喻不同悟性者對佛法的理解。
需注意,部分低權威性資料(如)誤将三獸解釋為老虎、狼、熊,并曲解為“冒險行事”,此為訛傳。正确含義應基于佛教經典,強調修行深淺而非危險程度。
《三獸渡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艱險的情況下,迎難而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難,勇敢地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意志和勇氣。
《三獸渡河》的拆分部首是“三”、“獸”和“河”,其中“三”的部首是“一”,“獸”的部首是“八”,“河”的部首是“水”。其筆畫數分别為“三”(3畫),“獸”(16畫),“河”(8畫)。
《三獸渡河》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故事講述了三隻不同的野獸(如狼、獅子、老虎等)在渡河時受到了許多困難和威脅,但它們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渡過了河流,表示了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獸渡河》的繁體字為「三獸渡河」。
古時候漢字對《三獸渡河》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
1. 他面對困難時有着《三獸渡河》的勇氣和決心。
2. 在冒險挑戰面前,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三獸渡河》。
1. 渡河:指過河或通過水域。
2. 渡難:指在困難的情況下勇往直前。
3. 渡過:指順利通過或度過難關。
1. 志在千裡:指堅定的決心,追求遠大的目标。
2. 愚公移山:指對艱巨任務的決心和努力。
1. 見風是雨:指心胸狹窄,對事先就預感到困難或災禍。
2. 半途而廢:指因為困難而放棄完成任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