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蝌蚪。《南史·孝義傳上·丘傑》:“ 傑 驚起,果得甌,甌中有藥,服之下科鬥子數升。” 魯迅 《呐喊·鴨的喜劇》:“過了幾天,我的話居然證實了,因為 愛羅先珂君 已經買到了十幾個科鬥子。”
科鬥子(亦作“蝌蚪子”)是漢語中對蛙、蟾蜍等兩栖動物幼體的俗稱,特指其水生幼蟲階段。以下從詞典角度詳釋其義:
指蛙或蟾蜍的幼體,體呈橢圓形,尾部細長,無四肢,生活于水中。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739頁。
例證:“蝌蚪長大後變成青蛙。”
頭部圓鈍,軀幹橢圓,尾長而扁,通體黑色或深灰,遊動時靠尾擺動。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8卷第1024頁。
屬變态發育動物,經生長後尾部逐漸消失,生出四肢,演變為成體。
來源:《生物學名詞》(第二版),科學出版社,第217頁。
“活師”“玄魚”(見《爾雅·釋魚》)。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856頁。
北方部分地區稱“蛤蟆骨朵兒”(如北京方言)。
來源:《北京方言詞典》,陳剛編,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112頁。
古代以其形态命名“蝌蚪文”,指頭粗尾細的篆書變體,形似蝌蚪。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第1803頁。
例證:“《吳越春秋》載禹碑文字如蝌蚪。”
“科鬥子”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科鬥子”指小蝌蚪,即青蛙或蟾蜍的幼體階段。該詞由“科鬥”(蝌蚪的古稱)加後綴“子”構成,屬于方言或古語中的表達方式。
文獻例證
語言演變
“科鬥”是“蝌蚪”的異體寫法,因蝌蚪頭部圓大、尾部細長,形似古代篆書中的“科鬥文字”,故得名。加“子”後綴可能是方言習慣,如“桌子”“刀子”等。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中,“科鬥子”已較少使用,多被“蝌蚪”替代,但在方言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能作為修辭出現,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引申含義,可查閱《南史》原文或魯迅作品分析(參考、4)。
傲誕參與沉浮澄醪成瘾性弛柝疇日怆囊貸貣淡飰兜籠肚當亸避飯廳賦得覆照感戢功苦貫籍龜紗撶船皇皇蝗雨歡騰假繼劍跗祭祠借籌借單,借單兒蛣蜋舉綱持領靠肚誇傲闊絕禮樂鸾绡毛骨聳然冒碰媚曲眠桅暮夜無知漚釘蟠龍钗品鑒絿絿啟寤呿嗟聖諱深切著明神容詩鴻十直日頌祇托胎土竈頑父嚚母文宣無己顯嚴曉谕